在这一讲中,我记下的笔记有“对自己生命的不满是生命的常态,认命并不是消极的,要超越地去理解乡村的文化,教师要做学生成长的范本,所有的启迪都是再创造,你因为别人的声音听到了自己的声音等。”
张老师说,要终身保持对阅读的饥渴;写,要刻意去训练;并始终保持对生命的思考。
张老师今天提到“范本”一词,我想张文质、孙明霞、钟杰三位老师就是我成长的范本,而我也要做我孩子的范本。对阅读的饥渴我早就有了,但目标从来没有现在这么清晰过。张老师的书《奶蜜盐》我看了第一遍,接下来,《唇舌的授权》、《小事物的教育学》等都要买回来,认真学习。对于我来说,张老师自然就是“先觉者”,我渴望能在张老师这里获得启迪。
对于写,我一直很自卑,因为起步较晚,看的书也不多。就如这两天的听课笔记,很浅显,有感而发,都不好意思给别人看。但就因为写的自己都不满意才要练呢呀,我要坚持写,克服自卑、克服懒惰,先确保量,逐渐提升质。
能够始终保持对生命的觉察,这个也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的。早就发现,同一本书,不同年龄读感受是不一样,读第二遍与读第一遍感受是不一样的。书没有变,但你的思考能力改变了。常常发现,同样的一件事,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发现的问题和从中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记得张老师说,任何学习都是一种再创造。于是,我如何从“先觉者”,或者张文质老师这里获得启迪,去聆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