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很有意思,每次碰到决策的时候就会说“再想想”。于是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但等到这件事情错过之后,却又经常后悔不已。于是我们就经常叫他“再想想”先生,总是喜欢事后后悔,但决策的时候却又不果断。
真正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并不只是发生在朋友身上,我们身边这样的事情大有人在,每个人都有过这样揣摩不定的决策。
因此,这个事情就有必要追问一下。
首先,我们思考一下:当我们在说决策的时候是在决策什么?
百科上对于决策是这样解释的:指决定的策略或办法。是人们为各种事件出主意、做决定的过程。它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操作过程,是信息搜集、加工,最后作出判断、得出结论的过程。
但通俗的理解,所谓的决策不过就是对事情解决方法的选择判断过程而已。
这其中的几个关键概念特别重要。首先是事情,即我们当前在决策的这个方法到底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要知道所有的决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必须有一个潜在的问题需要解决:
我们决策的方法都是为了要解决的这个问题而存在。
有了这个前提,也就不难理解我那所谓的“再想想先生”了,他之所以认为要再想想,本质上:
是问题还没有定义清楚,因此也就不难理解这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选择和判断了。
因此,当我们对一个问题无法决策或者一个方法无法选择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着急把注意力放到答案的选择判断上,更应该主动去定义这要解决的问题本身:
即先清晰的定义出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衡量解决这问题的检验标准。
只有在问题定义清楚的情况下,再观察我们要判断选择的答案时才不至于无从下手,不至于总是会没有目标感的“再想想了”。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决策停滞时刻,在这样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要做的并不应是对方法对考究,更应该多投入到对于问题的定义上来,有了清晰的问题,答案会一目了然的跃然纸上。
更为重要的是,很多事情的不决策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成本,我见过很多老板朋友,喜欢运用“再想想”策略,面对不懂的问题,总是习惯性的让大家再想想,这想想固然没错,但这想想的时间成本确是对业务最大的伤害。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对于问题的授权决策,尤其是作为领导者,就不能总是假设所有的问题你的方法总是最好的认知逻辑,更应该跳出来,学会专业的问题给专业的人来决策,来选择更专业的方法来解决。
“再想想”的悬而未决状态,这最终伤害的还是因为决策不作为对业务造成的更深伤害。
没错,优柔寡断的不决策,其实时间才是最大的成本。要知道这个世界永远没有最好的答案存在,只有更适合的方法存在。学会定义问题,问题定义清楚了,最合适的方法终将会在实践过程中优化迭代出来。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