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
文/凤鸣盏
九月,田野里一片金黄,微风吹过,迎面是阵阵稻香。天高远,云洁白,苍穹蓝得深邃而空旷。浅水微皱,泛起粼粼波光,远山又添深绿,路旁枝叶成荫。
是记忆里的模样。
工作四年,回家四次,我已忘了故乡的山水。
光阴流转,日月交替,我在年轮里奔走,不过一场,又一场迁徙。
小时候离家,是求学,长大了出走,为工作。
小学时,从家里到学校,四五里山路,走半个多小时。最初两年有早读,天刚亮便需起床,一天来回六趟。那时人多,一路上成群结伴,叽叽喳喳,倒也不觉得路远。也羡慕过教师子女,因为一路上有爸爸或妈妈帮着背书包,蹦蹦跳跳起来,会轻松许多。
在家却待的少,没有课外作业,多的是嬉戏打闹,山坡草地上、门前稻场里,斗鸡、冲城、打枪、丢沙包、弹珠子、跳房子,人多就不愁游戏。大一点,都迷上了纸牌,有时聚在家里,一张桌子四个人,有时围在树林里,一块石板坐一圈。
再后来,电视机逐渐普遍,窝在家里看电视的时间多起来,周星驰、成龙、李连杰等人的电影,金庸、古龙等武侠小说拍成的电视剧,圣斗士、聪明的一休等动画片,再就是像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还珠格格等年年见面的经典剧集。说起来,除了小学生天地,那些年并没有任何课外书可看,电视基本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了。
村口有国道通过,初中时乘班车,从起点,人满了出发,没有时间和班次概念。中途上车基本是没有座位的,车上人挤成一堆,售票员身怀奇功,总能见缝插针般的将人塞进车里,最后自己摆出特异造型,嗖一下缩进车内。更多时候,是招手半天,看一辆又一辆班车呼啸而过,仿佛羞于爱莫能助,于是赶紧匆匆消失于眼前。
那时住校,每周日半天假,中午回家吃个午饭,在家不过两三个小时,带上准备好的下周口粮,便又匆匆候车去了。算是重点初中,生源基本都来自城区,没有学生宿舍。那两年逐渐招了些成绩突出的乡下学生,便调整出几间宿舍来,也有个小食堂,住校生自己交米过来,凭票打饭,也做菜。虽然不贵,但一来不怎么好吃,二来大家确实拮据,所以从天稍凉快开始,大多住校生都是从自家带菜,炒熟,摊冷,塞玻璃瓶里,一般带两瓶,便是一周的食粮。
在学校也算是个特殊群体,好在年轻,身边又是同龄人,加上成绩都不错,老师们多有照顾,倒没觉得低人一等,嘻嘻哈哈着反而是最愉快的几年。因为宿舍就在校园里,常会有一些“混混”要求过来坐坐,一般是被他们当作吸烟的地方,让人深恶痛绝。也遇到过勒索、打架等事件,照例是胆小怕事时多,偶尔也经历一些惊心魂魄的场面,后来反而成了谈资。
初一时,同桌是学校教师子弟,家里还开着书店,不分上下课的看老夫子等漫画书,也会带书给我看,主要是新概念作文,其他的不记得了,大抵也不太感兴趣。没多久,韩寒忽而火到了我们身边,大家争阅着《三重门》。
另外就是开始听歌了,省钱买单放机和磁带,从谢霆锋、任贤齐、周杰伦、阿杜等一路听过来,后来又从刘德化、张学友、BEYOND、郑智化等一路听回去,一群人乐此不疲。最开心的就是三五个人去逛音响店,翻来覆去的选磁带。
到高中后,基本上就是统一住校了,封闭式管理,只能一个月回家一次。新校区才建,离城区不近,到后来也开始有人在校门口租房子住,部分家长陪读。
回过头来看,中学那会儿像是分界线,以前老实、听话、害羞、成绩好,后来自以为有个性、有见解、不可一世、话唠、成绩一般,我爸对此深有感触,那些年一直认为我是被韩寒给害了。哎……
开始注意和喜欢小姑娘了,并将这一优良传统一路继承并发扬光大,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总算发现暗恋这事不是正途,只是一恍就毕业了。继续听歌,继续奋战在求学的路上,偶尔借点小书看看,偶尔对月寄愁思浩叹,这样一路走来,也便平庸下去,变成籍籍无名的路人甲。
也有兄弟,有迷茫,有传来传去的纸条,有看似无解的忧伤。年少总是伴着轻狂,光阴总是无声飞逝,怎么就稀里糊涂的要分道扬镳了呢?
生活平淡无奇,大事、小事、蠢事、疯事、错事,似乎什么也没做,又好像什么都做了,经过时百无聊赖,回望时轰轰烈烈,没什么可供怀念,只是按部就班的彩排,并且直播。
保守选了大学,未出省。寒暑假回家,一年两次,转五趟车,时机安排的好,当天可以到达,偶尔也有在火车站过夜的时候。或者去县城坐大巴,六点多就发车,开学报到便准备这样去,提前一天聚在朋友亲戚家,结果人太多,就一班车,没买到票。后来包车过去,五名学生一名家长,在出租车里挤得东倒西歪,其时天正热,六个多小时后,我已浑身过敏,布满了红疙瘩。
全新的学习、生活方式,到处弥漫着自由、散漫、无所事事的味道,只要你愿意,似乎什么都可以与你无关。好像很适合我的样子。自由选课,和投趣的人约定同样的老师和时间,一起在大教室里打瞌睡,倒也惬意。特长不多,爱好不少,随便怎么瞎鼓捣,江山代有人才出,兴趣总被雨打风吹去,而热闹是别人的。
在自习室里听听歌,去图书馆翻翻闲书,到阅览室逛逛空间聊聊天,偶尔沿校园路灯四下游荡,经常听收音机浅谈轻唱,曲听陈奕迅、王菲、李健、老狼,书看古龙、王朔、韩寒、王小波,就这样,巩固、沉淀、完成了我罗里八嗦的性格。忽如一夜春风来,这罗嗦附体在了文字里,变成絮絮叨叨的呓语,像极浅睡时窗外的蛙鸣。
偶尔回家,遇见儿时的玩伴,寒暄两句,忽然就没了语言。他们出去了三年,我在学校,他们打拼了五载,我在学校,他们奋斗了十年,我还在学校,他们盖房了、结婚了、生子了,我仍然在学校。十年之前,我们都是懵懂少年,十年之后,他们早已肩负起了这样那样的责任,而我依然懵懂,却不再少年。
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头顶是一片蓝天,岁月不回头只在转眼间,多少人没再见一面。都说生命中不断会有人走近和离去,我们曾同呼吸共命运,为着同样的目标,做着相同的努力,从山村到乡镇,从县城到市区,跨省过江,奔向四方,开始关注地图上散布的点,很难记清身边人模糊的脸,这世界很大,梦想装不下,这天涯太远,红尘寻不见。
毕业后,离家上千里,开始坐动车了,依然要转六、七趟车,好在赶一赶也可以当天到达。异地四年,求学是一种准备,尚有无限可能,世界再大,未必不在我的足下,工作是一种安居,他乡终要作故乡,县城再小,也得放下你的栖身之所。
习惯了每周跟家里通话,以前动不动就能说上几十分钟个把小时,后来几句话就无以为继。成家立业,是谁都跳不过去的槛吧,三两句话就能绕上来,让人无以招架。这个年纪,读硕士的同学急着谈恋爱,本科同学正忙着结婚,高中同学计划着要孩子,初中同学到处晒宝宝照片,小学同学已经在找幼儿园了。
大多数人走的路,是最世俗和安全的,同样也是最应该去效仿的。白手起家,一鸣惊人,不是没有,却不属于大多数人。任何创业都是艰辛的,个中酸苦,不真正经历,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多么努力,其实也只是自以为而已,更讽刺的是,比你出色的人,往往比你更努力。
贵族气质,不是从一两代人里,就可以培养出来的。还在学校时,就有同学理智的分析道,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家庭条件的好坏,单靠谁自身的努力是很难实现较大转变的,你得努力,让自己的生活环境更好一点,让你的孩子有比你更好的平台和机会,然后通过他的努力,再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条件,这个社会是现实的,竞争并不平等,富人越来越富有,你只能慢慢积蓄资本,一点一点来改善。
年轻时,我们谈论的是理想,后来,我们向往的是世俗。梦想依然存在,而你却不再是当初的你,你的认知、理解、判断、选择和决定,渐渐偏移,我不觉得这是所谓堕落,或者说放弃。更像是一种妥协,与社会,与自己,握手言和。一个人为生活、为家庭,世俗而忙碌着、努力着,同样是不凡和可爱的。谁都可以有天大的梦想,却未必有腾飞的翅膀,重要的是,即便飞不起来,依旧能够仰望蓝天,踏实的行走在大地上。
古代交通不发达,很多人的活动范围可能也就方圆几十里,所以外出的人动不动就满怀乡愁。现今天下,已无所谓天涯,想去哪里,一念起,朝发夕至,家乡也便没什么好怀念的了。
当然也不绝对,毕竟,春运年年都是举国上下的大事,每至岁末,全国车载斗量,都是归家的过客。家,仿佛一种象征,召唤着远游的人们聚合,回归。
儿时的伙伴,多已成家,大多是夫妻打拼在外,老小留守村庄,一年忙碌,到年底回家团圆欢聚,喜庆热闹,倒也足慰辛劳。或许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又或许,仅仅只因为异乡大城市的钢筋水泥里,根本无法安顿一家老小的团聚和温馨。
有些问题也不得不认真考虑了,比如孩子的教育,于是渐渐也就多了把孩子一起带出去的例子,有家人的地方,哪怕漂泊异乡,多少总还是会有家的感觉。也有人自打出门后,便鲜少回来的,三年,五年,或许更长,有传言收入不错,或许是舍不得这加班的工资吧,然而,又有谁知道呢?
回家的路,或长或短,仍在那里,有些因素,考虑的渐渐多了,有些意味,渐渐变得淡了,回,或者不回,越来越难以说清了。就像此刻,我凌乱的思绪里,那回家的路,不是在严肃的寻根问祖,拷问久已麻木的灵魂,而只是忽而走神的间隙,想起了些许一路走来的点滴,不经意遗落几声悠长而怅然的叹息,片刻后,思绪回归,一切仍将继续。
或许,任性一把,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又或许,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原是古人特为你我早早酿就的一杯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