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秦朝末期有两个非常强大的诸侯王,一个是项羽,另一个是刘邦,早期项羽的实力比刘邦强的多,但为什么项羽还是败给了刘邦?
性格缺陷是它败给刘邦的罪魁祸首。
第一点是项羽的妇人之仁。甚至连项羽的叔父项伯都倾向与刘邦,可见项羽用人是多么的失败!那么项羽用人失败的直接表现又是什么呢?用两个字说——吝啬;用四个字表达——有功不赏!
韩信曾对刘邦分析项羽的为人,“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也就是说项羽待人很谦和,对待那些患有疾病的将士也很好,但是一旦将士立功,应当封爵的时候,项羽却吝啬起来,把印章握在手里,棱角都快磨没了,也舍不得给。
《项羽本纪》中记载: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项羽的夫人只能导致他过于自负。这明明是一个杀刘邦的好机会,可他迟迟不做决定。也没有懂得鸿门宴中暗藏的玄机。
《项羽本纪》中记载: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于是张良告诉刘邦这才把刘邦救了出来,项伯和项羽都是一家人,项羽是项伯的亲侄子,项伯帮刘邦原因很简单,项伯义气大于忠心。向博这人就有一些江湖侠义的影子,他很看重情义,张良曾经帮助过他,两人关系非常好,于是就把这件事情的真相告诉了张良,如果不是项伯,也没有刘邦的统一天下。
第二点是项羽不收拢人心。
他霸道而不仁和,项羽攻打囊城时。“囊成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与“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他在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暴露出了自己残暴的一面,又有谁会愿意投奔项羽,一个残暴的魔王能收入人心吗?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他失去了民心也就意味着他失去了天下。
在项羽平定了黄河以北地区后,想向观众地区进攻,到章邯率秦军投降后,项羽把这20万秦军当奴隶一样,秦军受不了,就在议论,他因为害怕。“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你是把这20多万秦军全部活埋。无情的杀人能得民心吗?
而刘邦对秦卒就是“约法三章”。一、杀人的死刑。二、伤人看轻重处置。三、抢劫的根据抢的多少定罪。除了“约法三章”外,把琴的法律都废除了,就像之前一样,该怎么生活,就怎样生活,刘邦给了他们自由,如果让一个人选择跟从刘邦还是项羽,那么答案一定是项羽,刘邦的“约法三章”与项羽的“请君入坑”足以证明同一天下的一定是刘邦。
第三点是他的刚愎自用。
例如韩信,最早韩信投奔的是项梁,项梁死后就跟从项羽。韩信在项羽手下时,提过不少有用的建议。但项羽并没有采用。项羽在为难他时,他说:“臣事项王,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听不言,计不用。”意思是我是你项羽的手下,官位不侍郎,位不过执戟,严不为项王所听,项羽不采用韩信的计谋。我的价值体现不出来啊,为什么项羽不愿意听取别人的建议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过度自信,他认识为自己的方法就是正确的,他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所以他失去了一个军事天才,到后来楚汉相争时,项羽拉拢韩信支持自己,而韩信却说:“我在向往那里的时候关不过侍郎,职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用,我觉得还是算了吧。”
他的性格特征与刘邦恰好相反,这也是项羽失败的一个原因。
陈平也是项羽的谋士,项羽击败了殷地没多久刘邦攻打了殷地,项羽因此非常生气,认为陈平办事不行,就准备把他杀了,陈平偷偷溜跑了,陈平曾向项王献祭,但并没有采用,于是陈平投奔刘邦,于是就反击给。项羽下套,项羽军队大大削弱。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项王从一开始的英雄旅程到被刘邦收拾的服服帖帖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项羽的性格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