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湄青萍
写在前面:
每到年末,朋友圈几乎总会爆一下80后分别年龄几何的图片,让人黯然神伤一番。
可是,我这个偶尔听到小朋友叫我“阿姨”都会内心咯噔一下的玻璃心,实在是不愿承认自己已经是“中年妇女”啊。
奈何岁月无情,我终究已经30岁了,再也没有任何辩驳与回旋的余地。
虽说心灵不用被年龄所限,但而立之年带来的附加意义和责任,还是如巨石般砸中了我。
结果,我非但没“立”起来,反而瘫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何去何从。
多年前,我做采编时问别人的问题——“您如何看待如今三十多岁的人想立而立不起来的现象”——多年后,狠狠地甩在了我的面前。
90后,甚至95后都已经从大学毕业,进入就业市场。年轻的一代如韭菜般一茬茬地成长起来,他们有更新的想法与技能,与80后共同争夺社会资源,怎能不让自感内在能力不足的80后感到胆战心惊呢?
不断攀升的房价、家庭中一家老小的种种开支、孩子的生养教育、社交媒体上涌动的炫富炫美炫成功的动态……这些都使我们陷入了一场“21世纪的恐慌”当中。
每每这种时候,焦虑感总是不请自来。它像一层黑色的薄雾,笼罩着生活中的一切。即使你此刻做着快乐的事,心里也时不时掠过一丝苦楚。
我们越是想要摆脱焦虑,焦虑就越是疯狂地反扑过来,啃食着心灵。
直到有一天,我头脑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现代社会,人人嘴边挂着“焦虑”两字,但焦虑到底是什么?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想,人之所以对一些东西感到畏惧,是因为不了解它。当你将它纳入认知范围,畏惧的情绪也就自然消解了。
01
与“孤独”“愤怒”这些看似负面实则有益的情绪一样,焦虑也是一种信号。
它试图提醒我们:一些危险因素正在向你靠近,并且可能已威胁到你内心的重要价值,请及时处理哦!
在我们人类还是原始丛林里的一个弱小生物时,焦虑感就存在了。当凶猛的野兽靠近,焦虑就会促使我们调动全身的能量去应对当前的危险情境。正是因为焦虑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便成为一种重要的基因,留存在我们的身体里。
适度的焦虑是有益的,它让我们居安思危,促使我们做出行动,解除当前的危机。毕竟没有人想要一直处于这种心灵的煎熬当中。
焦虑还意味着一个人认知水平的提高。试想,为什么我们总感觉儿时无忧无虑,而长大后烦恼就徒增呢?
这是因为孩子了解的东西少,智力尚在发育之中,对一些事情也无法完全理解,自然也就无甚焦虑了。而成人历经世事沧桑,难免有“庸人自扰”的时候。
02
任何事情超过了某个范围,都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焦虑也是如此。
焦虑具有扩散性。最初我们可能只是对某件小事感到焦虑,但渐渐的,这种不安的情绪就会弥漫开来,让你对身边的一切都感到痛苦。
无论吃饭、睡觉、看书、散步,只要意识一松懈下来,焦虑的情绪就如一团乌云,笼罩在你的心上。
也许,你会说:既然焦虑情绪让人如此痛苦,为什么不去摆脱它呢?那是因为有时让我们感到焦虑的事情,威胁到了我们内心重要的价值。
因为是自己最看重的东西,比如自尊,我们很难接受它被摧毁。同时,我们又觉得自己无力改变现实,因此只能选择回避或否认。
回避、否认是人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它虽然可以暂时保住内心的某样东西,但现实依旧横亘在眼前,焦虑也就始终如影形随。只不过,在意识层面,我们难以忍受这种折磨,常常将它压抑到了潜意识当中。
比如,一个考生在一场考试前,因为担心自己考不好,于是故意不认真复习。这样一来,要是考砸了,就可以安慰自己说:不是我能力不行,只是我没好好复习罢了。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设限”。说白了,就是自己给自己制造障碍。
考试虽然考砸了,却也因此可以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情境因素(没有好好复习),而非恒久性因素(我能力不行)。毕竟情境有改变的可能,而能力是短时间内不易提升的。这样,自尊就免受失败的攻击。
害怕被拒绝,就选择不去约会;觉得自己会出丑,就拒绝去社交场合。我们常常在面对不确定性前,宁愿选择一个确定的哪怕是最坏的结果。
03
可是人生何其残酷,即使我们能侥幸通过学校里的一场场考试,进入社会这个大考场后,又要如何经受一次次无形的更加严苛的考试呢?
很多时候,我们不愿离开学校,不仅是因为毕业等于失业,更深层的缘由是我们想逃避自由。因为自由带给我们独立,却也让我们孤立无援。
辞职在家的这段时间,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一种漂着的状态。这种无从依附,让我内心深处不由地一阵阵恐慌。真应了我的笔名:水湄青萍,飘在河边孤零零的浮萍。
但这种状态是此时才有的吗?不是的。以前忙于考试、疲于完成工作,所以未曾有时间细细思量。又或者,自己根本不愿去触及。非得到了内心的焦虑翻江倒海时,才硬着头皮去面对。
读书时,我们是学生。工作了,我们是某某公司的员工。结婚了,我们是妻子或丈夫、父亲或母亲。可是,一旦离开了学校,公司,或是家庭,我们是谁?答案似乎无从寻觅。
今天我们提起古代的封建社会,总觉得其价值观单一,压抑人性。可为何在好不容易能够解放天性的当今社会,我们却越发焦虑了呢?
这倒像一辈子渴望在蓝天翱翔的鸟,有朝一日终于从笼子里飞出来时,却对突然降临的自由不知所措了。
束缚解除的刹那,安全感也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人生中无数的选择,以及选择背后沉甸甸的责任。
自由带来了选择,选择带来了焦虑,而为了避免焦虑、克服孤独感,人们宁愿将自己淹没于大众中,把自己变得和其他大多数人一模一样。
这样,我们再也不觉得焦虑和孤独了,但同时我们也放弃了个性、放弃了自我。
有时候,我常常觉得疑惑:心理学上,常常把能否适应社会当做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
但如果社会本身是不健全的,那些坚持活出自我、不与社会“同流合污”的人,反而成了精神病人。
那么,就像弗洛姆所说:“一个能适应社会的正常人,远不如一个所谓人类价值角度意义上的精神病患者健康。”
04
面对焦虑,每个人都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退后,就像婴儿回到母体,重新找回安全感;要么向前,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显然,我们已经不能回到母体,就像被驱赶的亚当夏娃再也不能回到伊甸园,我们唯有直面焦虑。
具体如何做呢?希望下面的建议对你有帮助。
①在扩散的焦虑中,找到焦虑源
其实,大部分让我们感到焦虑的事情是可以解决的,只不过被一些不理性的想法,以及没完没了的情绪吓倒了。
这时候,要学会让“自我”和“我的想法”区分开来,从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想法。
我们可以试着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是什么让我感到焦虑?
让我焦虑的事情是否真的对我产生了威胁?
如果产生了,那么对我的威胁是什么?
我有什么资源可以解决这个威胁?(这个资源可以是信念、技能、人际关系等等)
我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做些什么?(比如确定目标,制定日程表,做好计划,并认真执行)
我是一个连在马路上骑自行车都怕的人,特别在十字路口,我总担心会不会突然冲出一辆车,那样我就没命了!
有次因为找不到公交车站,我只好骑着共享单车回家。期间,要经过一个车流非常拥堵的路口,因为后面跟着很多电动车,我不能停下,只好跟在前面的车骑过去。
我以为自己做不到,但事实是,我非常自然轻松地通过了那个路口。
那一刻,我明白了:在人生的许多十字路口,人往往是被自己的想象吓死的,而现实并没有那么可怕。行动是破除焦虑的最好法宝。
有人会说:这个我也知道,但就是无法踏出这一步,怎么办?
也许,你可以试试“防御性悲观”这一招。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具体做法就是想象一件事情的最坏结果。如果发生了,要怎么应对?你可以事先想一个具有可行性的方案来。(注意:不用把方案想得多完美,重点在于可行性。)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敢行动,往往是碍于“潜在的不确定的危险”,但如果我们对事情最坏的结果有一个应对措施,那么就能减轻你的焦虑感。当然,你也要全身心投入地去完成这件事。
总结而言,就是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焦虑是无法解决的,这通常和一个人对自己不切实际的期望造成的。比如,我是一个天生内向的人,如果非得逼迫自己成为一个外向的人,这无疑就会让自己痛苦。
这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勉强自己去做改变,而是学会接纳自己,认识到每一种特质其实都有存在的价值。
②认识死亡,真诚地活着
在大多数人看来,思考死亡不是更让人焦虑吗?其实不然。
就像欧文·亚隆所说:死亡会摧毁我们的肉体,但思考死亡本身却能让我们更真诚地活着。
我们不妨设想,假如生命是无限的,我们也许不会像今天那样不停地奔忙,因为我们会想:“反正时间还多着呢,那么着急干什么”。
正因为生命的有限性,它迫使我们去思考一些问题:活在世上,只有匆匆数年,到底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我最想做好哪些事情?哪些欲望是可以舍弃的?
死亡,教会我们做人生的减法,于万千繁杂中找出生命的真谛。
死亡,教会我们关注当下,享受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一切。
其实,生活中那些大大小小的焦虑,本身并不构成对自我的威胁,真正让我们陷入泥潭的,是我们对焦虑采取的或回避或否认的方式。
当我们凝视焦虑,便能从中找到解锁人生的密码。愿你我都能觅得内心的平和喜乐^_^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