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朱煜老师执教的《宝葫芦的秘密》的阅读分享课后,我不由得打开了《宝葫芦的秘密》。
重读第三十一章。
奶奶说的对,我从来不撒谎。可是现在──唉,奶奶你哪知道!我跟爸爸也不能说真话了。现在,越是亲密的人,越是爱我的人,我就越是得提心吊胆地防着他。我也怕见我最想见的好朋友们和同学们。我还得躲开我最喜欢的孩子们。 要是这一切──真像那条黑金鱼所说的那样,不过是一些幻影,等于一个梦……
“那你可就轻松了,葆儿,”──忽然金鱼缸里有谁答碴儿。
“我不同意!”我叫起来。”那么着,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是真的,只有我这么一个人──嗯,孤零零的有什么意思!”
我爬起来坐着,披上了衣服。
对,这世界上该有爱我的人,该有和我要好的人。他们都得是实实在在的真人,并不是什么幻影。他们得真正和我主活在一块儿。……
“那更没意思,葆儿。”黑金鱼冲着我摇摇头。
“为什么?”
“那么着,你就得一天到晚紧张着,生怕泄露你那个宝葫芦的秘密。那可不是更别扭?”
“胡说!”我嚷。“才不会呢!”
“是,无论谁,你都得提防着他。谁都成了你的对头。你这一边可只有你一个人……”
我赶快捂着耳朵:“不听你的不听你的不听你的!”
读着读着,我就越发能理解,王葆拥有的是一个有一个期许,而宝葫芦是那个会满足于他的愿望的可能性。文中“这世界上该有爱我的人,该有和我要好的人。他们都得是实实在在的真人,并不是什么幻影”,孩子的内心是多么的细腻,“我”的内心有了这样的柔软的领地,就有思考和成长的空间。在想和不想间取舍,在留和不留间抉择,在需要、幻想、忧虑、害怕、失去中痛苦挣扎,这样的成长是真实的,成长有时是痛苦的,可谁不是经历了这样的苦,才长大的吗?
儿童文学家张天翼创作童话中王葆,他说:王葆不是一个坏孩子,在他身上有着成长阶段孩子的共性。他幻想得到一个宝葫芦,可以不费力气得到一切;有时也如我们成年人一般。
于是朱煜老师执教《宝葫芦的秘密》,有这样的设计: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读书心得,联系自己拓展想象。 王葆想要一个宝葫芦,你们想要一个宝葫芦吗?连老师也很想要一个宝葫芦。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有一个宝葫芦,我会让它帮我实现什么愿望呢? (播放PPT,展示老师儿时的照片) 如果我有一个宝葫芦,我想要回到一岁的时候。那时候可以得到爸爸妈妈的照顾,我只要负责吃、睡、玩就可以了。
如果我有一个宝葫芦,我想回到两三岁的时候,因为那时我可以在妈妈的帮助下,学走路;在爸爸的怀抱里休息。现在我已经没有爸爸了,爸爸去世了,我只有一个老妈妈了。我的爸爸抱着我,我抱着我的孩子,你们看照片,我们朱家男人抱孩子的动作都是一致的。 如果我有一个宝葫芦,我要它帮助我回到十岁的时候。那个时候,我还在念书,我们比现在的小朋友幸福多了。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每天两点钟就放学了,我们可以和弟弟妹妹们一起玩耍。
如果我有一个宝葫芦,我还想回到二十岁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刚刚做老师,我还不大会教书。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想我应该能教得更好一些。(然后继续用一些照片演绎虽然没有宝葫芦,但是梦想也实现了。 朱老师用四段话,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幼年、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不同期许,动情之处,言语哽咽,披文入情。哪里还用创设情境一说,课堂上的朱老师和学生像老朋友一样交流。 “同学们,如果你有一个宝葫芦,你会让他做什么呢?”把表达的“言说权、言说欲”还给了在场的孩子,们被情义打动,此时的宝葫芦,俨然成了神笔马良中的神笔,神似了阿拉丁手中的神灯。学生有的希望得到祝福,有的希望更好的去陪伴,有的讲出自己内心的许多期许······
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阅读激扬学生生命自主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滋养学生生命和谐发展。 教育的使命是培植,培育和浸润生命的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朱煜老师说“读《宝葫芦的秘密》,估计只能读出说教——宝葫芦是假的,不要幻想不劳而获,是正常的。如果学习一个童话故事,只读出这个,那就有点可惜了。童话是用来相信的”。歌词里唱到“童话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
可我希望拥有宝葫芦,因为我也有个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