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阅读都是无目的,不像上学的日子里,读教科书读专著好像都有使命一样。漫无目的的读书,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8月的第三本书——《摆渡人》,作者:克莱尔麦克福尔。这本书在2016年映入我的眼帘,单看名字就觉得很有吸引力,能够渡人一段的人,我相信一定不是普普通通的船夫,所以第一直觉是与宗教信仰有关,于是觉得这本书一定会讲述个不平凡的故事,并且能够渡人一程无论结果好坏都是值得令人感激的。网上对这本书的评论颇有争议,我想也是因为读者不同的而已。
书的梗概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15岁的迪伦坐火车去见未曾谋面的父亲,在途中遭遇车祸身亡,在去到另一个世界的途中遇到自己的摆渡人崔斯坦,在穿越荒原的途中崔斯坦陪伴着迪伦度过重重阻碍,就在迪伦快到所谓“家”的时候彼此产生情愫,因为崔斯坦无法到达那个世界,于是迪伦不顾一切的返回荒原,最终和崔斯坦一起回到了人间。看似玛丽苏的剧情故事,为什么能够获得多项大奖,且被定位为治愈系小说呢?细节之处值得深思!
1“如果我真的存在,我的存在也正因为有你们的需要”
车祸发生以后,与崔斯坦相遇的是迪伦的灵魂,而与迪伦相遇的是摆渡人崔斯坦,或者说是其他灵魂眼中的一束光。对于崔斯坦来讲,每遇到一个灵魂,就要变成适合这个灵魂的模样,小男孩的圣诞老人,士兵的。对于15岁的迪伦来说,年龄相仿的男生也是正能够吸引她的。他们在荒原,不用吃饭,不用喝水,甚至不用睡觉,身上的伤口可以自然愈合。于是荒原上的生活变得简单,目标也变得明确:穿过荒原,到达彼岸。(总觉得现实中灵魂能够相识相知绝不是在酒桌之上,大多要经历过一些才能够识别出肉体背后灵魂的有趣)。对于来当荒原的灵魂来说都是孤独的,幸而有摆渡人的陪伴,遇山爬山,遇水过河,遇见恶魔可以帮着搏斗,还可以拽着努力奔跑。在灵魂不需要睡觉的时候静静听听摆渡人讲他们遇到过的灵魂(当然可能只对迪伦讲了)。当陪着一个灵魂到达彼岸,摆渡人又开始新的使命。
在荒原摆渡人是因为由灵魂需要才成为摆渡人,在人间,很多人都是因为需要才存在,翻翻自己的朋友圈有多少人因为需要而存在着,这种需要不是因为钱,不是因为利,而是因为我需要你的存在,不会时时想念,但是偶尔想起,偶尔聊天,就会觉得有你真好!那些渐行渐远的朋友也是因为有其他的人在需要着。
“我之前就说过,你的身体是你心像的投射。这片荒原也是一样的”
本书对于心理、意识的刻画十分深入有趣 迪伦随着崔斯坦在荒原上赶路,爬山的时候不断抱怨,崔斯坦告诉他,外在的世界都是她心像的投射,她的身体,周围的环境,甚至是天气都会随着她的意识而改变。山丘、沼泽都是她头脑中的意象,越恐惧山越高,越畏惧沼泽陷得越深。更有趣的是当迪伦心情不好的时候,天空也开始阴云密布,下起小雨。于是迪伦就自己在所制造出来的荒原里不停的向前,让他停下脚步的只有崔斯坦。
这段描述让我想到《遇见未知的自己》中一句经典的话“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我们都无法轻易觑见,我们将自己的心思投射于于外,又将外在的评价内化于心,长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于是我们和世界浑然一体。看到一些人,一些事,没来由的亲切,又或是没理由的讨厌。因为在内心早有一个世界成为标准,相匹配的则喜悦,不匹配的就被嫌弃。所以改变外在境遇的最好办法是从改变内心世界开始,心晴时,雨天便是滋润,心阴下来,晴天也会灼伤。你不同,世界就会不同。
“每一个灵魂都是独特的,都有各自的美德和过错。”
当迪伦最后从车厢中醒来的时候,我甚至怀疑这是一个梦,一个有点离奇有点持久的梦,我总觉得崔斯坦不会出现,也不应该出现在人间,可是最后他还是出现了,当迪伦说“原来你在这里。”崔斯坦也对他说“我在这里。”这个结局太过于圆满,以至于很多人在质疑,迪伦为什么值得崔斯坦去爱,为什么在死亡的最初那么冷漠,又对爱情那样热烈,一意孤行的将崔斯坦带回人间是否自私等等一系列问题。女主角的人设是不太讨好人的,但是她却足够勇敢,敢于面对未知,敢于去面对恐惧。就如作者所说“每一个灵魂都是独特的,都有各自的美德和过错”。当我们直面生存、死亡与爱,哪一个会是最终的选择?
灵魂本孤寂,谁来摆渡你?
合上书,从荒原回到现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过最稀松平常的日子,行将就木地生活。但每个依附于肉体的灵魂都独一无二,在不那么一帆风顺的日子里,形单影只的灵魂就会感到愈加孤寂。人世间,你要到彼岸,就会遇到那些本以为过不去的坎,迈不过的河,大多数不会理解你要到哪里做什么,但是总会有懂你的灵魂,渡你而过。命运的长河我们无法返程,而每一段的摆渡人,就留在那里,等到彼岸花开,是他们期望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