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cy按:
总有人问我,是跳槽上升快还是在一家公司做的久上升比较快?这篇文章深入聊聊。
1
前段时间提到我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重新更新了简历并上传了各大求职招聘网站,同时也在内部看机会。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试水和考虑,最终还是考虑暂时不跳出去,在内部换了一个团队在做之前类似的事情。
自从更新简历之后,每天都会接到一些猎头的电话,有小公司的总监级别,也有大公司的不错的级别。(不能说太细,不然又会被猜是哪个行业哪个公司的)
待遇也不差,有一些都可以说是我现在的翻倍了,我的反应是:1. 原来跳槽还可以涨挺多哇;2. 原来我们公司的这个级别在市场上价值还不错。
甚至有个猎头在问了我现在之后的薪资,鄙视我:你这级别涨了但薪资涨幅没跟上啊,要不来我们这儿,我们给得多......我尴尬,我也刚升没多久。
言归正传,不心动是不可能的,但我考虑了一下,还是觉得现在不是一个特别合适的时间点,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2
最直接的原因很简单,我也实话实说:
我刚升职没多久,刚到现在这个职位,还不具备特别多这个职位应该具有的素质。用外企的说法就是,不够solid。
对方开出的薪资范围,是根据我现在的职位级别评估的,但我在现在新的职级上,是否已经达到“胜任者”的状态,还有待时间检验。
因为这又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也是第一次在这个位置,年龄又算是这个职级里偏小的,所以没有足够的底气说没问题。
这个级别要求有更全面的视野,看待问题有更高的高度,我至少需要有一段时间的积累。
我前段时间写过我的焦虑,担心“彼得原理”在自己身上的验证:就是一个人被提升到自己无法胜任的位置上。
升职之后带来的不止是薪资上的变化,职责、挑战也骤然上升。
这段时间随着在新职级上被赋予更多的职责,我自己也发现,应急能力、心理素质、表达能力、高度概括总结能力、全盘分析问题的角度,这些都有待提高。
如果这个时候跳槽,对方期望的是拿钱换你的经验,但我在新职级上的经验不够多,专业不够扎实,如果跳槽到了一个更加高的职位或者复杂的环境,那时有可能会更加焦头烂额,疲于应对。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看到过许多“彼得原理”的应证:一个能力还不到,火候欠佳的人,被放在了一个挑战性的职位上,能够从千丝万缕中理出头绪杀出重围的人是少数。
所以我决定在这个新职级上,继续做一段时间的原始积累,遵循自己的生长节奏。不追求揠苗助长。
这挺好的,我觉得自己又有了新的阶段努力的方向。
有些事情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是我会不断寻找。
3
所以在跳槽这件事情上,我可以算是一个保守主义者。
身为一个保守主义者,好处在于,比较稳,因为如果有坑,先行者已经掉进去了,有的人能爬出来,有的人不一定。坏处在于,等反应过来,风口已经过了。
但你要是问我,是跳槽上升快,还是在一家公司做的久比较快?
我的答案是:两者都有例子。
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在做重要的事,有没有在为自己不断做加法,做原始积累,还是只是在吃老本,一直在用过去的经验。
我在学生时代做过一份HR实习,负责入职离职方面的材料,常常边整理边看,那段实习让我看到了许多牛人的个人履历,包括一些在行业里叱诧风云的人物。
有的人毕业于不知名的院校,甚至大学都没有读过,但每隔两三年跳个槽,公司和职位都越来越好,你明显能够感觉到对方在不断提升,最后以一个挺高的级别来到一个很大的平台。
也有人在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一做就是很多年,经历过一两次小的升职,蛰伏十来年这种,然后也以一个很高的级别来到这个更大的平台。
两种路径都有,前者因为公司和级别有变化,所以你能感觉到明显的进步,后者你的感受不明显,因为他的变化在于内功。
4
其实除以上两种,还有第三种路径,如果把职业变化的每个点,连成一条线,你会发现有的人不是一直向上的斜线,有平行,甚至会掉下来一点。
这可能出于个人兴趣转换职业路径,也有可能是为了获得特殊经验而暂时性地选择接受级别薪资下降。
比如我认识过做大客户sales多年的人想要转行做培训,接受降薪降级去积累培训行业经验。
不知道你们是否有接触过攀岩, 在攀岩墙上,如果要只遵循某一种颜色路线的设定,其实并不是一直往上攀登就能够到达。
有时候要平行移动,甚至要往下挪一点,才能更好地找到下一个落脚点。
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未来要去哪里,你给未来的自己存下了一笔怎样的资产。
所以后来当有人问我,是跳槽上升快,还是在一家公司做的久比较快?
我都会想到当年做HR实习的许多个下午,我坐在桌前一张张翻着那么多人的履历,去想象当年的他们怎样走过那些路,怎样默默积累,最终登上一个属于他们的舞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