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与担当
这个似乎是当代青少年的通病,一方面是社会发展,自我意识浓厚;另一方面或许与家庭教育有莫大干系。
其实,尽管对于国外教育知之不多,但是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倒是挺让人注目:“责任、荣誉、国家。”在这个校训的感召下,其培养出的人有了总统、将军、商界巨头。其突出了品德教育的同时,更强调一种责任与担当,一种随时为国家而奉献的精神,哈费大学“求真”则是作为一名社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良知。(网络语)
而吾所知清华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前者侧重学,后者侧重德。而北大校训可以理解为“思想自由,兼容并色”。
通过以上中外学校校训可以发现,从某种程度讲符合其国情与文化发展,西方人直率,中国人含蓄。然而我认为对于我们的教育就此而言,直率比含蓄、内敛更快捷。
儒家思想告诉我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致、诚、正、修五个字告诉我们该如何做;而齐、治、平则告诉我们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前者方法是手段、是要求,后者则目的。此外,还有明心学大师王阳明“致良知,事上练”,我认为讲的也是这样的一个问题。
事实上,关于教育的手段有些是必须强化的,中国古代也正是由于这种引导,倒也有了“头悬梁、锥刺股”等例子,也有了“黄生借书说”的佳话,如果时空能够穿越,能够与这些前贤对话,他们也许真的脱口而出“哀民生之多艰”之佳句。
不排时下一些利己主义的观点,毕竟而言,生存是第一要务。然而当小我与大我之间选择时,担当与气节应应该成为第一,就前文快乐教育而言,不排除其有成功的案例,然而我总以为教育仅有快乐是不行的,世上没有一种事是快乐就能解决。如何强化责任与担当?小而言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而言之,集体的事情我来做。再而言之,国家之事我有责,顾炎武先生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台湾教授高振东说:“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我们教育者必须给孩子创造一定机会并强化之,尤其作为学校教育这是必不可缺的教育。
强化责任,给以挫折,或许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