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亲戚朋友说,哟,阳仔,你的英语感觉很不错啊,教教我/我们家孩子吧! 这个话需要我开启谢耳朵模式,认真地判断一下,到底这个人是认真的,还是随口闲扯。
许多有一点年纪、不善于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喜欢拉住别人随口闲扯,这……暂且不提。
如果他是认真的,那么他对语言教学中的一点小问题并不清楚,即:
语言教学是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教学技能三位一体的一件事。
简单说,一个英语说得很好的老师,不一定能解释清楚英语里的知识;能解释清楚英语知识的老师,不一定能够创造很好的课堂环境和师生互动。
年轻老师通常在语言技能上都显得突出一点。但是,这并不是他们优秀的理由。教师,像其他很多职业一样,是特别需要10万小时定律来打磨的。
认为一个口语好的老师教学就好,跟其他很多英语学习中的常见误区,比如“到了国外就好了”、“英语不好是单词量不够,而单词我总是记不住”、“如果有人能够不断纠正我说英语时的错误就好了”,是一种想当然。
最近,我在《未来简史》里读到了这种“想当然”的更正式的说法,叫“叙事自我”。
现代心理学的分支——叙事心理学认为,人在处理一个事件的时候,有两个自我分别起作用,体验自我( experiencing self) 主要处理当下正在发生的酸甜苦辣,即时地做出反应;叙事自我(remembering self)主要负责秋后算账,对发生过了的事进行总结梳理。
叙事自我有几个特点:1、对时间不敏感 2、仅仅记录情绪的峰值和结束时的平均值 3、会为自己解释,为自己的行动赋予理由和意义。
比如,如果有两组肠道检查,第一组耗时适中,不痛苦;第二组过程漫长而痛苦,但结束时漂亮的护士姐姐给了一颗巧克力。很可能对叙事自我来说,后一组要比前一组是更为美好的体验,在事后总结时,体验自我经历的过程,就被选择性遗忘了。
叙事自我和体验自我的存在是自然属性,难以改变。
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实际上发生作用的是体验自我:学习者需要沉浸在课堂或者语言材料中,用脑神经、听觉神经、视觉神经、口腔肌肉跟语言代码发生互动;叙事自我则跟在体验自我后面,用特定的笔法记录着发生的事。
学习者往往会幻想一个自己功成名就的样子,在谈判桌或者辩论赛现场,用流利的外语侃侃而谈;一个口语很好的老师会让学习者产生投射,觉得自己也可以做到;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或者交际场景,同样会让学习者的叙事自我发生良好的投射;如果课堂里被老师提问,叙事自我则会脑补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心理活动,放大并重新描绘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中等及以下水平的学习者会忽略自己处理该困难时真实花费的时间够不够,而很快退下来,并为自己的退出找到理由。
这其实也是为什么我们爱打游戏:
游戏的总流程清晰可控,方便了叙事自我控制它叙事的范围;游戏的过程是及时的刺激和奖励,对叙事自我来说,它是令人欣喜的;游戏的指向总是某种挑战,使得叙事自我更容易地编织意义和理由。
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我们强调自我激励、自我驱动,这时,如何让叙事自我产生积极作用呢?
答案很简单:为学习过程设计明确的阶段性结果,并给它赋予积极意义。
比如,我参加某个14天英语发音训练营,老师布置的每一天的作业完成就是阶段性结果,意义就是“发音地道”、“掌握了新技能”、“离英语流利说又近了一步”。
遇到困难的部分,及时分解为更小的阶段性成果。比如有四个音标,其中我掌握了两个,还需要训练掌握两个,可是一直有困难。这时候,一定要把“两个”分解为两个“一个”,分开完成,以给自己的叙事自我充分的描绘成功的空间。
在每天的学习里,保持正向的自我激励,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和巩固,形成经验和习惯,这时,谁也拉不住你通向成功的脚步啦!
关于“叙事自我”和“体验自我”,还可以搜索、收看这一则TED,里面有比较简明的讲述。
最后,欢迎关注本文作者:爱学习的阳仔 , 一名教老外汉语、教老中英语的双料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