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7/29 阅读进度:第二部分选择
昨天的笔记实在太长了,今天不准备写这么长。原因一是费时,二是这种工具类型的书如果只是照搬信息那么读了跟白读似的,只是一些摘抄和总结。关键我认为还是需要写下自己的思考来得更重要,而不是对其进行总结和概括。
这一部分谈的是选择的重要性和方法。看着看着,其实有点像管理学教材了。
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所以自己内心的标准实际上是决定了你的选择的。不是说人的一生都是在做无数的选择题吗,那么你的标准的高低实际上也决定了你的人生走向。
作者拿大学生做例子。大学生以什么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决定了他的行动亦决定了他的未来。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
而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要选择那个最高目标,二是要选择从整个人生来看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
作者在这章又提到了朱光潜,我要去看朱光潜先生的书!他又说了,所谓选择,就是审分寸。分寸就是本末轻重。要想权衡本末轻重,就得有“价值意识”,要搞清楚“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作何提出了四个层次的格局:零度格局、一度格局、二度格局、三度格局。,从三个维度来阐释,目标、眼界和信念。
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
举个三个例子,并分析了一下,我觉得这个隐含假设还是提的很到位的。所谓的隐含假设,其实就是我们的思想禁锢。有时候我们认为一件事情只有一种解决方法。其实并不然。多思考问题的不同面向,找到自己的思想偏见,也许事情就有不一样的转机。
三种思维框架
目标悬置:偶尔可以把一个目标放下,过段时间再捡起来
能力嫁接:不相干学科的能力可以关联起来(举例:罗伯特朗折纸)
特性改造:改造工作特性,爱好特性,比如讲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这个挺好!)
选择太多怎么办
推荐方法:精细化(elaborate)思考→维度分析法
这个方法就是把选择的各种因素罗列出来,给他们加权打分,最后根据分数做出选择。我个人认为这个方法可行性不太高。因为将所有因素罗列出来,就已经很难了。
校正选择,做出建设性的改变
举例珍妮苏克,就是那个先跳芭蕾再拿文学博士学位再转法学博士学位的韩裔美国人。她的选择都非常人,但是从她的生活分析,又是有迹可循的。里面可以借鉴的是继承和坚持,还有果断。她本人肯定就是那种好优秀好自律的人,所以干什么都干得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