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作为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榜上出现的黑马,伍绮诗耗时六年完成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无声告白》以其精妙细致的故事编排、沉稳内敛的文笔横扫欧美所有榜单,受到广泛好评。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一个以16岁孩子的死亡换取家庭关系重新调整的故事。故事格局很大,包含了种族歧视、家庭教育、女性事业与家庭该如何取舍等社会问题。
尤其是封面上那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更容易引发无数人的共鸣,我想这也是这本书如此畅销的原因吧!
孩子太小,承载不了父母太多期待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故事开篇便设下悬念,莉迪亚是谁?她是怎么死的?“他们”是谁?
作者第一章主要叙述了莉迪亚不见之后家里人的各种反应。
母亲玛丽琳寻找家里各个角落,给学校打电话询问莉迪亚有没有去上学,给上班中的丈夫打电话让丈夫赶紧回家。
父亲詹姆斯在和助教的暧昧中被妻子的电话催促回家,尽力配合前来调查的警察。
哥哥内斯则竭力回忆妹妹最近有什么反常举动,越来越觉得是隔壁的“不良少年”杰克拐走了妹妹。
家里最小的孩子汉娜像局外人一样,默默注视着每个人的举动,她可能是最清醒的一个人。
紧接着,作者在第二章开篇便直接把答案甩给了我们:“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呢?如同任何事一样,根源在于父母。”
她母亲玛丽琳一生想要摆脱母亲的期待,想要与母亲的生活方式拉开差距,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学理科,放弃家务课,向医学院进攻,认识人群中最显眼的华裔詹姆斯。
而对于自小便受尽种族歧视苦恼的詹姆斯,玛丽琳的出现也恰好符合他想要融入美国群体的要求,俩人便快速恋爱,结婚。
而婚后玛丽琳却发现,每天煮饭,带孩子,做家务活,自己已经不知不觉中成为自己最不想成为的家庭主妇,一切与自己曾经的医学梦越来越遥远。
于是,她丢弃了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不声不响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可她的寻梦之旅仅维持两个月便以她怀孕而告终,命运重新将她拉回到正常轨道上。
既然自己实现不了,那能不能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到其他人身上呢?她将目光投向最像她的女儿莉迪亚,希望由女儿来完成自己的自己的医学梦。
而莉迪亚害怕自己犯错,害怕母亲再次抛弃自己,顺从地答应母亲所有要求,做算术、学理科、上辅导班,哪怕自己不想要,哪怕自己做不到。
此外,小小的她还要承载来自父亲想要融入大众的期望。为此,她不得不去上舞蹈班,每天晚上假装和同学打电话,假装和同学出去玩,小小年纪的她便学会讨好父母,带着面具假装生活。
倾斜的“天秤”两端,痛苦的都是孩子
哥哥内斯一方面对于妹妹的处境抱以同情的态度,另一方面,他更渴望得到父母的一点点关注,可无论他如何优秀,如何表现自己,父母都熟视无睹。
小妹妹汉娜更是成天躲在沙发下,桌子旁,走路都轻手轻脚,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透明人。
父母的天秤倾斜得如此彻底,一端被压迫到喘不过气来,自身实际能力越来越跟不上父母的要求,而另一端渴望得到一点点重视和关爱,却从未有过回应。
时间长了,被偏爱的,被忽视的都无比厌恶这个家庭,想要有一天逃离出去。父母长时间的过度期望,一点点将莉迪亚压倒,当她一直信赖的哥哥即将离开这个家庭时,莉迪亚心中的最后一根稻草轰然倒塌,令她走向死亡。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无声告白”
莉迪亚的死亡于她来说,是一种解脱,一种逃离。她对于整个家庭的无声告白,让母亲玛丽琳只会觉得女儿在自己的教导下,距离医生的梦想越来越近,而父亲也觉得女儿真的拥有很多朋友,能够融入群体。
哥哥内斯对妹妹莉迪亚一直是关爱有加,他羡慕嫉妒的同时,却又无可奈何,对于父母,他已经绝望,可能是从父亲把电视砸了,无情地扇了他一巴掌开始,有些东西就已经很难弥补了。
小妹妹汉娜总以偷东西的行为证明自己的存在,她目睹姐姐的很多遭遇,和哥哥一样,除了同情,笨拙的安慰,她什么也做不了。
而父母对莉迪亚的无声告白,是以一种他们自以为正确的方式去爱,渴望将自己曾经得不到的东西,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女儿,而对于内斯、汉娜的爱,应该从莉迪亚的死亡开始更多了些吧,毕竟生活还要继续。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其次是孩子
这样的“无声告白”不正是我们所熟悉的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无数中国父母对于孩子的殷切期待。
他们总是以爱之名地对子女严加管教,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或没有能力得到的东西强加给下一代。
有些父母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逼迫孩子参加各种五花八门的辅导班,却不知道孩子是否喜欢;
有些父母省吃俭用,竭力为孩子创造自认为最好的条件,却从不知道孩子是否接受;
有些父母从孩子出生起就规划好一切,孩子只需要乖乖在父母安排下向前走,却从不会问孩子是否愿意。
当孩子哭丧着脸想要反抗时,父母总会说:“我这是为你好,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孩子便沉默了,低头问自己:“这是为我好吗?”
“为我好”就必须赶场一样上各种辅导班,而抛弃自己喜欢的篮球吗?
“为我好”就必须讨好父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吗?
“为我好”就必须按照父母的标准,老老实实地在某职位混吃等死待一辈子吗?
“为我好”就可以以爱之名来掌控属于我自己的人生吗?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摆脱他人的期待,努力成为真正的自己,有些人或许成功了,有些人或许屈服了,无论结果如何,那是自己走过的人生,就不要再以爱的名义掌控下一代的人生。
每一个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其次是孩子,父母们的梦想或遗憾,不要用孩子的人生来买单,父母们自以为正确的事情,请先问一问孩子的看法,孩子也要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将对父母的爱勇敢地表达出来。
所以,请父母和孩子们将无声的告白,大声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