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中提出“生本能”与“死本能”这一组概念。
生本能由‘自我本能’与‘性本能’组成。自我本能是个体为求生存所具有的本能,如饮食、排泄、避害等;性本能是种族生存和繁衍所与生俱来的行为,也称‘爱本能’,如求偶、性欲、帮助,甚至是牺牲。
起初弗洛伊德以生本能解释个体饮食、排泄等基本行为,以及个体为何生存、发展、进取,甚至是为种族繁衍而甘愿牺牲一切。他认为性本能也是‘快乐本能’或‘快感本能’,人类性本能的繁衍行为给大脑奖励了快感,因此逐渐演化成绝对的本能行为。但性本能并非完全与生殖活动相关,性本能是追求快感和满足,无论是生理快感亦或精神快感,例如亲吻,拥抱,娱乐等。
生本能似乎能阐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行为,但个体自杀,战争、种族屠杀等无法解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即弗洛伊德在晚期时,提出‘死本能’这一与‘生本能’相对的概念。他解释人自出生起便有死本能,但是被生本能所压抑,两者相互对立又相统一。
‘死本能’对外表现为嫉妒、攻击、毁灭、甚至是战争,例如儿童的天性会毁坏玩具,相互攀比甚至是斗殴打架,通过宣泄来获得快感,使得生本能与死本能保持平衡。生本能与死本能也能相互转化,例如斑羚飞渡(真实性未知)、英雄的牺牲这些是由死本能转为生本能;以及战争、种族屠杀行为也是通过死本能向外而使自身种族得到生存与发展。相反的是由爱生恨(生本能转化死本能)。
但当死本能向外受到压抑时,便会向内。表现出自责、自残、甚至是自杀,死本能向内不是纯粹的求死行为。有通过宣泄获取快感,例如啃指甲、挤痘痘(滑稽笑),也可能是为摆脱焦虑和绝望,即生无望,便向死(所谓向死而生)。但死本能也可能是使快乐停留: 当人面对美丽的景色,可能会有希望自己消失,消融在景色中的冲动,像泰戈尔笔下: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他的笔下,死亡和生存一样美丽。
生本能与死本能对立统一,促使人类追求快乐与满足,在此过程中,我们一路向前,或者中途退出。人性在某种意义上是追求快感和满足而表现出来的本能和欲望。
但生本能与死本能更接近于一种哲学的思辨,而不是科学的论断。
唯愿我们快乐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