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时和家长聊天说学习的时候不多,有时候还劝别人不用着急死盯成绩。小云的成绩很不错,尤其是数学,所以我这么讲有人觉得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在托管班里也没有专门强调怎么辅导功课,保证提高成绩,有人觉得我不重视学校文化学习。但其实这是种误解,我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具体的理解我单独开篇说。恰恰是因为孩子的成绩很好,让我能够更宽容,更豁达的去看待学习,反而能发现一些不同的东西。
前两天有人问我,寒假托管有没有给孩子们预习下学期知识的安排。我说这个东西可以有,但肯定不是单纯的讲解。毕竟我不可能用十来天的时间把整个四年级的课程讲一遍。预习与否首先看目的,你为什么要预习下学期课程?是担心孩子到时候跟不上所以双份学习,还是家长自己买个放心,真是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好的预习不是涮两遍漆,是让他们提前发现问题和难点,寻找兴趣。带着兴趣、好奇、问题走入下学期,再经过老师点拨开枝散叶。
回到具体的科目上,数学他们需要不需要预习呢?我觉得不一定,小学要看孩子情况,提前学真不一定是好事儿。数学用得是逻辑脑,孩子在小学期间是一个心智成熟的时候,各方面并不是均衡的,有快有慢,这一点在体现在数学和写作上最明显。小云的数学非常好,但是在写作上,去年仍然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我都是能感受得到的。而数学的差别就会更大,有的孩子逻辑性、空间想象能力强,对小数,抽象概念就好理解。有的年龄心智没到就学不动。开学了有老师有同学有时间慢慢来。可你要在寒假预习填鸭式的扔给他,根本就接受不了,再产生了抵触情绪,你说是好是坏呢?这种预习不是加强而是钝化了。
如果换个办法,我选取其中的一些适当的内容讲解,对孩子来说这是提高不是预习。他们有成就感,会觉得自己上了一个台阶儿,到新学期的时候,老师一讲到相关内容,他会豁然开朗满怀兴奋,有信心去回答问题,甚至提出新问题。选择的内容要贴近生活,有用的东西记得牢,太空洞了过个春节就忘了,白费功夫。总之,好的预习是激发兴趣寻找问题,而不是先背上我是笨鸟要先飞的思想包袱。我要的是效果,不是预习的形式。
语文预习也遵循这样重视感受和扩展的原则。下学期课文的深度比上学期又加强了,内容也更广,历史故事,中外神话都有。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篇课文,带领他们阅读分析,没有课堂的限制可以做更多的扩展讲解,即是知识也是乐趣。他们在课堂再读到,就会觉得这篇课文跟他如此贴近,他知道的内容更多,回答问题更全面,也就更有信心。
打个比方,预习学习像种地,好的预习不是不顾节气的提前耕种,开学再来一遍。而是翻松土壤搞好基础设施,这样种子播下去才能长得更好,我想这才是预习的目的。有人说翔宇这样的“好学校”的学生都预习,老师课上就可以讲难题,所以学生水平高。但我想学生预习的再好老师有也要有答疑解惑的时间,指望寒假粉刷一遍是没有那种作用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所以学习后要不断的"习",预习学习加复习?其实这句的原意的“习”是练习、实践。学到了知识去实践,解决了现实的问题才会“悦”。再在实践中加深学习。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你的朋友带着经世之道去四海实践,回来向你报告喜讯,所以你才“不亦乐乎”。只学不用学得死忘得快,就更别说什么素质教育了。在下一篇我会讲两个我带孩子们的学习和时习(时时练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