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十年的好朋友,说淡就淡了。而且是我主动远离。
高中时好得密不可分。每天在一起,说不完的话,打不完的架。
上了大学后,联系依然密切,但隐隐感到彼此之间的距离,不管身还是心,都渐渐拉大了。
隔着几千公里,日常圈子开始越来越不同,感兴趣的东西也越来越少重合。
比如他恋爱时,我迷恋手办,他考研时,我各地旅游。
各种错频。
其实这也很正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这不代表两个人就不能继续做朋友。
可关键是,从高考后的分叉路口,各自奔向远方时,我们看到的世界有了不同的维度。
他说的东西我听不进去,我说的东西他难以理解。
渐行渐远,是很漫长的过程,但必然会发生。
每个人的一生,似乎都在寻找自我。
越找,越孤独。
在找到之前,身边会有很多同行者。
或亲密或疏离,或喜欢或讨厌,但在一起求学的前提背景下,无论如何都在同一个集体,长时间近距离相处。
学校,作为人际关系相对单一的小型社会,承载着无数未找到自我的人,他们的苦辣酸甜。
青少年时代,你以为会永远固定的关系,在真正长大以后,说变也就变了。
就像迈入青少年时,童年的很多人也被你无意识抛到身后,永远留在了旧时光里。
那些笃定,执拗,不甘,不认,终于渐渐褪去,你才慢慢意识到,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不得不舍弃一些东西。
那样才能找到自我,来终结长久以来的惶惶不安。
犹如刮骨疗毒,痛,但必要。
得到了新的,旧的难免被挤压出去。因为心的容量有限,你不可能拥有一切。
于是,前行的路上,同伴一定会越来越少。
无论往高处,还是往低处,身边都是过客匆匆。
但就如大浪淘沙留下金,长时间冲刷筛选之后,总还有一些人依然留在身边。
他们,大概率就是你永远的同行者。
而这个时候,你的好友圈,基本也就固定了。
不过,真正找到自我时,人往往是孑然一身的状态。这与你有多少好朋友,没什么关系。
我们对“失去”,总是充满惋惜。但那些消失的牵绊,注定只有消失的结局。
因为,会消失的,就说明不是最后的同行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