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1日
阅读《女巫一定得死》第二章。
从心理观念来看,快乐结局象征自我正面的力量获胜女巫被除掉,它代表的邪恶部分随之消失,儿童就不再受到自我谴责,自我怀疑的干扰。
为何女巫非死不可,而且都要死得这么惨,问题的答案不在故事里,而在读者的心中。童话故事是奇异的冒险,但也同时处理亘古不变的主题,自我正邪之间的挣扎,这种冲突延伸至一种原始的心理动力,也就是所谓封顶而导致分裂的源头,则是母亲与孩子的互动。为了了解童话故事对儿童心理的影响,我们必须回到生命的最初,当女巫,巫师和童话故事在孩童内心只占微小地位的时候。
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必须在内心做一些基本的分野,以此来规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些分野包括可爱与不可爱,忠诚与不忠诚,值得与不值得,而这些区分都始于婴儿最早的粗略分类,将世界分为满足感觉与不满足感觉,饱足是好的,饥饿是坏的,温暖是好的,寒冷是坏的,被拥抱是好的,不被触摸是坏的,在孩子能够用语言表示好坏之前,就已经靠着原始的感觉认识这个世界,将外面的一切都分成好与坏的两面。
童话故事为了达成他的心理任务,帮助儿童对抗内心的罪恶倾向,必须是读者或听者对故事情节投入,因此童话故事的主人翁都是普通的小孩,两年游的读者很容易认同,故事中的孩童都很冲动,而且容易对诱惑屈服。
一个童话故事要成功也要能达到它的心理任务,女巫就非死不可,因为女巫就是自我罪恶部分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