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书接要
第一章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
1.父子双双去赶考
1832年道光十二年,父子双双赶考。
2.老曾家有个科举梦
祖父曾玉屏受人奚落始重视子孙教育,以出人头地。无奈父亲不是读书料,自己也不争气。
3.生平第一次大挫折
其父秀才,曾国藩不仅未中还被列为反面典型。
4.越笨拙越努力
曾国藩有似其祖父的倔强,发奋用功读书。总结失败在于文章没有大局视野和气势。这一年,曾中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这一年虚岁28)。读书科举练就了其越挫越勇的性格和崇尚笨拙人生哲学。
第二章为什么要学做圣人
1.京官曾国藩的自卑与焦虑
致力应试,读书仅囿于考试,学术学问全无,在京众精英面前难掩鄙陋,故焦虑自卑。
2.三十而立,学做圣人
3.脱胎换骨干的开始:写日记
第三章惊人的进阶之道
1.自我管理十二条军规
以军规自我约束,第一次大考从从七品升正四品,第二次,从四品到二品,创湖南记录。
2.把择友当作人生第一大事
喜欢结交,急公好义,交友很多。友人对其升迁帮助很大,如穆彰阿。
3.深得道光皇帝欣赏
因曾国藩和道光皇帝志趣相投,做事勤勉尽责,道光崇理学,恰曾对理学也下过苦功。所以深得道光赏识。
第四章从前的官场愣头青
1.郁闷的“副部长”
清朝政治污浊,曾空有一腔热情和抱负。
2.开罪咸丰皇帝
国家问题多,曾不断上书,无奈君主无能,曾竟上了批评圣上三大毛病,结果开罪咸丰。
3.北京,生命中的艰难时刻
得罪朝中众多权臣,心念家乡无奈身上银子不够,咸丰二年(1852年),出任江西考官,得以离京。
第五章“曾剃头”的长沙之辱
1.赴任江西遭家庭变故
其母江氏离世
2.为什么出山
皇帝降诏,令曾帮助团练乡民,曾本不愿,但经友人劝说,心想此为施展自己才华、实现大志的绝好时机。
3.在长沙,成为众矢之的
以铁碗手段扫匪除恶,却动了地方官的奶酪,故成为众矢之的,称其为曾剃头。
4.遭遇真正挫折:差点儿被兵痞杀了
在长沙,一边抓治安,一边练兵。因调动绿营军得罪了总督鲍起豹,其鼓动兵士围攻曾公馆,险些丧命,蒙受大辱。对此,忍气吞声,不与其计较,赴衡阳安心练兵。
第六章湘军为什么牛气
1.创建湘军的苦心与良心
没经验,没专业人才,没军饷,全部自行解决。
2.与咸丰帝的博弈
太平军进攻迅猛,震动朝野,咸丰命曾出军剿叛军。曾念湘军还未练成,以“拖”应付,拒旨不出。一师一友在剿叛军时牺牲。历时一年,练成湘军一万七千多人。
3.曾国藩自杀与湘潭大捷
咸丰四年(1854),义军围攻长沙。曾率军于靖港出战,战败自杀未果。另一路,以少胜多,于湘潭大败太平天国军。这次胜利成了
4.湘军团队是这样设计出来的
一是厚饷;二是将必亲选,兵必自募;三是“选士人,领山农”。四是重视政治教育。
第七章得而复失的湖北巡抚
1.把保卫长官当作一项制度
长沙解围,总结反思,整顿军纪。宣布一条军规:“其将死,其军散”。从制度上保障了兵卒要拥护将领。
2.这句话改变了曾国藩命运
挥师湖北,于城陵矶大败叛军,叛军名将曾天养战死,士气严重受挫,退守武汉。湘军继续进攻拿下武汉。咸丰闻捷报欣赏,但一军机大臣却耳语咸丰:“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
3.曾国藩的政治敌手
一为军机大臣首辅祁寯藻,二为彭蕴章。二人皆为保守迂腐之人。因小人进谗,咸丰收回任曾为湖北巡抚的命令。
4.湘军的整体计划为何被打乱?
受小人言,大败叛军,却领了个虚衔无实权,所以募兵筹饷仍困难。此时太平军占据南京。曾通盘考虑,欲夺其他点,再攻南京。而咸丰欲先攻南京,除眼前之疾,一再下令催促,打乱了曾的全盘计划。
第八章 江西困境与“大悔大悟”
1.九江大败后差点儿自杀
取得半壁山田家镇战役胜利后,湘军乘胜攻九江。太平军利用湘军大小船相互配合的特点,利用湖口狭小地势,对湖内外船只各个击破。湖口之战大败,曾的多年心血付之东流,元气大伤,几欲自杀。
2.曾国藩与胡林翼
同乡,京城同事,胡曾为曾部下,现为湖北巡抚。胡出身富贵,曾出自农门。曾调兵给胡,收复武汉,自己却被困九江,狼狈之至。其弟国华国荃带兵营救。适逢太平军被抽去支援南京,曾才无性命之忧了。
3.被皇帝拿掉兵权
江西地方官处处为难湘军数年,军饷无保障,受饥饿之困,曾只得隐忍,煎熬。家父亡故,曾回家治丧。上书皇帝力陈其尴尬境地,皇帝索性让其在家守制三年,等于兵权被夺。
4.蛰伏两年,完成“脱胎换骨”
咸丰七年,曾赋闲在家,功业未成,心生焦虑。静读庄子,与友人书信,反思自身之不足。自我箴言:
矫激近名,扬人之恶,有始无终,怠慢简脱;
平易近人,乐道人善,慎终如始,修节庄敬。
在胡林翼的举荐下,咸丰下诏令曾办理浙江军务。曾为人处世变得更加谦恭有礼。
第九章 安庆这块难啃的骨头
1.曾国藩的二次出山
曾带兵追石达开部,至江西,福建,又命进川追击。曾居家期间,胡林翼指挥湘军收复九江,江西。后义军破江北大营,又攻下庐州。为此,咸丰调湘军李续宾远赴解困,结果,三河之战失败,曾国华战死,湘军精锐尽失。
2.和胡林翼联手攻占安庆
胡林翼等说服咸丰同意其联合曾收复安徽。湘军进攻重点为安庆。派多隆阿进军安徽太湖,大胜,报咸丰,不以为然,因江南大营取得更胜利。进而围攻安庆。
3.湘军的战术:“结硬寨、打呆仗”
曾命其弟围安庆,多隆阿几人负责打援,多次打败陈玉成部。
4.命运之战
太平军围魏救赵之计,大破清军江南大营。肃顺建议,咸丰授曾任两江总督。陈玉成又施围魏救赵之计去攻武汉,但曾不为所动,固守安庆。太平军拼死攻城,曾国荃死守,交战惨烈,太平军败落,安庆收复。咸丰驾崩,胡林翼病逝。
第十章与何桂清的恩怨纠葛
1.成为大清帝国最有权势的人
成为两江总督,手握湘军军权,权重一时。可以调配各方资源,促成了安庆战役胜利。
2.慈禧和奕䜣发动政变
曾一人节制四省,权力更大。
3.清除何桂清集团党羽
与何桂清宿怨很深。当年,杭州告急,何令王有龄延缓出兵,后以王有龄代罗遵殿巡抚浙江。经年,曾以其人之道,使左宗棠巡抚浙江。同治元年,以李鸿章替何系人物薛焕。
第十一章 太平天国最后的战役
1.著名的“天京”攻坚战
布下三路大军围攻天京:中曾国荃,东路李鸿章淮军,南路左宗棠。复制安庆之策,兵分四路,曾国荃直插天京,多隆阿攻,李续宜,鲍超三人围而打援。由于种种原故,只有荃的吉字营孤军深入,李秀成率军十万,两军于雨花台对攻,适逢湘军染疾,情况危急,荃求救于藩。
2.曾国藩人生最焦灼的四十六天
欲解围其弟,却无兵可调。只能尽力保障其军饷供应,令人意外的是自己提拔起来的江西巡抚沈葆祯却断饷不供。终于叛军顶不住了,湘军取雨花台战争胜利。无奈天京城久攻不下。但李鸿章和左宗棠都在期间取得不俗战绩。
3.恩将仇报的沈葆桢
在攻天京城的危急时刻,沈葆桢停止供饷。曾国藩据理力争。但朝廷认为太平军大势已去,转而想办法对付湘军,故有意偏袒沈葆桢。曾国藩此时深知朝廷之意,隐退是最好的选择。但朝廷还是怕与湘军反目,转拨了一批饷银。之后,与沈葆桢决裂,形同陌路。天京久攻不下,朝廷派李鸿章协助,但又不想抢二曾的头功,只写住信催曾国荃快点以免自犯欺君之罪。
第十二章 “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
1.朝廷的两记闷棍
迫于压力,曾国荃不断挖地道,以寻突破。终于得手,立马攻入城内,相继多处攻陷,胜利在望。赶紧写折子报喜,但等来的非但没有表扬还是一顿批评,责怪其应一鼓作气,接着拿下内城,生擒贼首。接着朝廷又追问天京财富下落,并责怪曾国荃等“骤胜而骄”。
2.曾国荃的经济问题
曾国荃一脸懵逼。原因有二:朝廷猜忌和朝廷向来厌恶曾国荃,南京攻下后大肆屠杀抢掠(据说荃抢得银两几千万)。
3.自剪羽毛,让曾老九离职
慈禧给曾国荃的上谕,实则敲山震虎。曾国藩有自知之明:一让荃辞职还乡,二主动裁撤湘军(攻下南京一个月后就裁荃部下两万多人)。
朝廷因此对曾国藩态度大为改变,兄弟二人的问题也不再追究。曾仍治理两江。
4.与左宗棠的恩怨情仇
南京城攻下,但未捉洪秀全(其服毒已死),洪幼子逃离南京到湖州,曾国藩却报已引火自焚而死。
曾国藩多次帮助提携左宗棠(一为得罪朝廷命官,谕旨处置,曾救助他;曾总督四省时,提拔其出任浙江巡抚)。左宗棠捕得洪幼子,却未奏报曾国藩,越级报至朝廷,因为在内心,左宗棠一直瞧不起曾国藩。朝廷得报后,对曾国藩大加指责。曾国藩一向对左十分宽厚,这次回奏朝廷向左发起攻击。左也不善罢甘休,两人互撕起来。之后,两人互不来往,左常与朋友说曾的坏话,曾却不然,大度宽容。后左宗棠剿西北捻军,但曾不计前嫌仍按规供军饷,曾之宽厚仁爱可见一斑。
第三卷 总督生涯
第十三章两江总督的清与浊
1.不准大排场,只收小礼物
决心整顿吏治。任总督,不欢迎仪式,一切从简。管好自不收礼,二管好身边人,身边工作人员不得欺凌下面官员,不得给亲友安排工作。
2.总督的“养廉银”与“裁撤陋规”
清政府给地方官员的俸禄太少,巡抚总督吃下级,下级吃百姓,直接导致清代“陋规”的产生。“陋规”一方面导致官员腐败,另一面加重了百姓负担。曾减轻赋税,裁撤官员,自己也衣着简,勤俭节约。
3.曾国藩的“小金库”
一面做清官,其实曾也有不少的灰色收入,另有小金库。
第十四章 洋人也是人
1.蛮夷之人,居然也有信义
在与太平天国安庆交战时(1860年),暴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此时,曾才知道洋人是比太平天国更大更为根本祸患,此前其对洋人入侵仍不以为然。他认识到:一洋人武器先进;二洋人与以往的蛮族不一样,他们举止文明,并无消灭清政府之意,只是想获得一些特权。其间海关发生混乱,洋人成立机构税,税款交由清政府,曾大感意外:洋人居然也有信义。
2.师夷长技以制夷
曾认识到与洋人来往是一种必然,须认真研究,知彼知己。细读《瀛寰志略》。曾国藩对洋人的地理,军事,船舰兴趣很浓,细心研究,其“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不断深化(攻打太平天国军使用洋炮,攻下安庆后,在安庆设内军械所兴办军事工业,后设江制造局),认为军事工业是中国自强之本。
3.三个与众不同的外交观念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他的外交观念变化巨大:第一是对外国人要平等相待,要把外国人当人;第二个与众不同的观念是诚信外交。
第十五章 与接班人李鸿章共同“剿”捻
1.妙手:裁湘留淮
消灭太平天国第二年(1865年,同治四年),接谕北上剿捻。湘军大部分已裁,留有淮军“以济湘勇之穷”。
2.曾国藩的人才大计:塑造李鸿章
曾国藩一向重视人才,“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引用一班能耐劳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广纳贤才,其门下幕僚有几百人之多。李鸿章早年在曾门下学习文章,对其十分赏识,李进瀚林,后回家乡办团练,浪迹数年无功,遂于1858年投奔曾国藩。曾把李留在身边,悉心栽培。1861年,上海告急,兼创建淮军,1862年李鸿章起行赴上海。经理上海渐有起色,擢为江苏巡抚。后多次帮助湘军。其间虽与曾国藩曾有矛盾,但总能较好处理,不至闹僵,故曾国藩最后交班给他。
3.将河墙战法进行到底
李派精锐部队助曾国藩剿捻。曾以河防之策压缩限制捻军的活动并歼之。河防崩溃,曾国藩久未清剿,压力山大。后朝廷令李鸿章取代曾国藩,初出师不利,但曾始终全力支持李鸿章。后,李坚持曾的河墙战法,以静制动。历时一年,把捻军镇压下去。
第十六章 天津教案:曾国藩是怎么成为“卖国贼”的
1.升任直隶总督,对官场痛加整顿
捻军既灭,朝廷念曾之河防之策立功,同治七年(1868年)任为直隶总督,告别两江总督任时,众人送行。到任直隶后,下力整顿吏治,汰换官员,审理案件,并拟定《直隶清讼事宜十条》及《直隶清讼限期功过章程》,印发至各省。
2.导火线:武兰珍迷拐案
因谣言教堂拐卖儿童来做药,民众对教堂愤愤不平,今因武兰珍被拐卖而矛头指向教堂,反洋教情绪高涨。由于审武兰珍案未给百姓交待,百姓便围困望海楼。法国领事丰大业不满,拔枪打伤中国官员,结果被民众群殴致死,又冲进教堂把两个神父打死。后进一步扩大,打砸消毁公馆洋行等。
3.曾国藩调查“挖眼剖心”事件
尽管身体不好,本可推托,但仍奉命此案。到达天津后,绅士控诉洋教之害,群众反教情绪高涨。曾国藩到天津马上告示绅民,他不是来开战的,并惩办几个地方官员。经调查,传言教会拐小孩,挖眼剖心之事为子虚乌有的谣言。但朝廷发抄曾国藩的奏折时,把自己为国人说话的内容删掉,故举国哗然,曾一下子成了人民公敌。
4.疆臣新领袖李鸿章
曾国藩想查明真相,缉拿真凶,但涉事人多,真凶是谁,难以查明。法国公使施压,要杀掉天津知府知县等三人,但中方拒绝。法方以战争相威胁,曾国藩听后大受刺激,卧床不起,建议朝廷起用学生李鸿章。由两江总督被刺身亡,加上慈禧对曾不满,遂补调曾任两江总督,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朝廷下谕,要曾国藩处理好案子再走,于是正法二十人,军徒者二十五人。“内疚神明”,曾偷偷给每位死刑犯发“恤家银”五百两。
李接任时,曾国藩告之与洋人交往以“诚”为好。后来,李鸿章又处置了一些人,天津教案才就此结束。
曾国藩赴任前赴京陛见,在京城倍受冷落。天津教案对其打击甚大,赴任两江总督后不久,郁郁而终。
第四卷 曾国藩的最后岁月
第十七章 大清王朝最后的领航者
1.这个王朝已经不可挽救了
曾国藩有宏图大志,但过与慈禧和朝中重臣的交往,其知他们难堪大任。睌年,多次表示希望早点死,免得看到朝廷的覆亡。
2.为国家办最后一件大事
曾国藩致力兴办洋务,设江南制造局,派员留学(1872年8月派出第一批三十名幼童赴美留学),设翻译馆,翻译众多西方科技著作,作用不少,影响深远。派员留学是其临终前为国办的最后一件大事。
3.虽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曾国藩仍然勤于读书,经理政务。
4.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
曾国藩的成功证明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曾国藩身上的儒学精神,是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
曾国藩做官非常成功,他善于进退,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跌挫,在传统官场上像他这样成功的并不多见。
当然,曾国藩的一生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失败的。他是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补天的女娲。然而在垂暮之年,他猛然发现自己一生的奋斗,最后竟然如拔刀斫水,并不能丝毫影响水之东流。
第十八章 曾国藩的遗产
1.不给子孙留遗产
曾国藩曾说: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
2.曾氏家风成就后人
长子曾纪泽为晚清外交家,次曾纪鸿为晚清数学家,孙子曾广钧为翰林,孙女曾广珊为著名诗人…总之,曾氏人才辈出。
曾国藩家教:(1)从来没有让他学过八股文,没让他参加过科举,而是让他自由地读书,真正增长才干。(2)主张孩子“快乐学习”。“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3)让孩子在鼓励和肯定中成长。(4)对待孩子时,能采用比较平等的态度。(5)做到以身作则。(6)注重让孩子在实践中历练,学习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盖少年之人,使之得见水陆军旅之事,亦足以长见识。”叫其儿子来观看水军。
3.办洋务的后续
其死后,洋务运动进展艰难。留美学生派了四批,后被撤回,因为留学生思想等各方面完全被西化,全都忘本了。回来的学生全部安置再教育,以后也不加重用,所以大部分留学生郁郁终生。
洋务运动其方面也困难重重。比如组建好北洋水师后,十几年不更新,结果被日本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