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要求是:写一写家乡的景物,见上图。其实这个题目看起来不难,真写起来并不简单。
1,按照语文教材编写的板块主题,这个习作的要求和单元主题并不是扣得很紧。单元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观察家乡的景物。几篇课文中《燕子》这一篇就仅仅反映出大自然的美好,而与家乡的关系不大,不利于学生模仿。
2,写景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比记事难。
3,本单元习作没有明确提出要求学生练习写作需要掌握的技巧。
所以对于本单元习作的教学,我还是进行了一番思考的,向同事请教、交流,最后定下怎么教。
在习作课之前,我了解了一下班里学生对于写作的感受。
班里共40人,
爱写作、不怕写作的:18人
无所谓的:13人
不喜欢写、怕写的:7人
(病假缺席):2人
这个数据还是给了我一定的信心的。因为据我了解,大部分人,包括成人,都是怕写文章的。所以,我对三年级的习作教学,总目标就是:让学生不怕写,敢写。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到会写,写好。
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可以说是初步实现。
本单元习作教学课我(也请教了同事王老师)的设计是:
先把本单元有代表性的两篇课文(其实只有这两篇可以用了,一篇是古诗,另一篇燕子是写动物)《荷花》、《珍珠泉》拿出来分析。这两篇课文一个是写物,一个是写景点,但是在结构上,能找到相似点:
两课课文都是:
一,点明介绍什么。
二,抓住特点描写。
三,抒发感情。
那么,这个就是学生写作可以借鉴的篇章结构。
其次,在语言上,两篇课文都有动作、颜色的描写,可以用一些四字词语,句式上都有比喻句等辞格的使用。这个可以给学生写作一点启发。在描写特点的时候,可以用: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这样的方法进行,就不会没有话写了。
分析完两篇课文之后,我帮助学生捋了一遍写作的过程,见板书。
从审题到选材,其实这两步十分重要,反映的是“写什么”的问题。相当一部分人觉得写的过程难,其实,写之前的思考和积累,才是写好的关键。所以,我提前一天让学生想好写什么,准备了一点自己要写的景物的资料,课上交流。(其实,在寒假作业中,我已经布置学生,在春节回家的时候,留心一下,为这篇习作准备素材了。)
在讲到选材的时候,我请了好几位同学说说自己想写什么,在他们说的时候,顺便进行提示,或者是点出他要写的景物的特点,或者是追问“你要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呢?”也给其他同学一点参考作用。(当然,对于不听讲、听讲质量不高、不会听的同学来说,这个环节等同于无,于是,在开始写的时候,就看出区别来了。)在这个环节,我特地指出:不能罗列资料。因为有的同学为了省事,或者没把握好,就把找到的资料:比如写颐和园,就查了资料直接抄。
时间有限,不可能人人站起来说,于是我又让学生分组互相说一说。
习作课上我讲、学生讲,足足讲了一节课45分钟,根本没有写的时间。本来我的计划是回家去写,因为我对学生的现场作文水平也没有自信。结果有的学生自己找时间就写完了。(水平高就是没办法!人家天生的会写)
下午有一节是我们的读书课时间,因为已经有几个人交了草稿,就开始看自己带的课外书,然后我给他们每人加了5个小印章。其他同学一看,更加抓紧时间写。这么着,一节课下来,交了30份。学生交的时候,我就顺便浏览了一下,基本这些交上来的草稿问题都不大。个人同学有问题的,当时我就面批了,让孩子修改,只有几个同学没有改完,回家继续修改。大部分同学不仅现场完成了习作,而且质量不低,并且,也没耽误看书的时间。
等到我批改完草稿之后,学生又用零碎时间誊抄到作文本上。不谦虚地说,我最得意的是:
1,大部分学生都在学校完成,习作水平是真实的。
2,没有给学生增添额外的负担,也没有给大部分家长增添负担。
3,对我自己来说, 也感觉挺轻松的。因为以往的经验是,如果学生不会写,光草稿就要改好多遍。这样不但使老师疲劳,而且使学生厌烦。
总结我这个单元的教学经验:
1,准备工作一定要做足。老师要尽可能把握学生习作的弱点所在,然后有针对地教学。也可以提前让学生想一想,准备素材。
2,要求千万不能拔高。其实习作的要求,只要我们想一想就明白了:三年级是学习习作的初始阶段,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太高,学生愿意写、不怕写,甚至能喜欢写,最好了,语言流利,能说清楚,就不错。教师不能过高要求,这样不切实际,高考的作文才要求写800字呢,三年级写上300字就很好了。
3,多看书。我是硬生生每周挤出来一节课作为读书课,就是读书,学生自己静静读书,目前还没有进行读书交流活动(还在计划中)。
4,写放胆文。上学期我在班里举行了小组接龙编故事的活动,写了一学期,学生很有兴趣,写得也不错。虽然模仿的痕迹很重,但是也练习了谋篇布局,遣词造句。
下面是一些学生的习作,大部分都是当堂作文,最多的用时40分钟。
以上几篇都是“小作家”作品。习作质量比较高。
上面几篇不算十分优秀,但是也还不错。
这篇是想让大家看看同一个班不同学生的水平。文章虽然可以,书写太乱,自己也许习惯了,不觉得,但是一对比,就感觉到差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