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依婷
这世界是如此喧哗,让沉默的人显得有点傻。——题记
余秋雨曾说过“像城头飘来的歌,像树上栖存的鸟,我们迟早都会消失……如果没有善和爱的细流,人类早就消失。”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世界仿佛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嗯,我的确在沉思。
教育应该是怎样的?
我想就应该是影片中的John keating老师那样的。关于教育,我们所有人一生下来就置身其中,这么多年,有关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口舌之争更是从未停过,在这部电影里,它多角度多方面的展示着我们的生活。
keating老师实在是个异类。甚至有点矛盾。他拥有十足精英的经历,比如剑桥毕业,却又玩世不恭。从他看到老照片那段,不妨推测,他之前参加的死亡诗社,或许已发生过类似的悲剧:一群青春期的小伙子,自发地反抗着学校的古板教育,组织了一个秘密基地,念诗,放肆……最后,或许也和学校发生冲突,有些成员为此付出了代价,大多数人从此将那个诗社深埋心底,按部就班地生活。然而却无法彻底忘记当年的美好。从学校走向社会,keating老师曾经的学生可能依然会变成一样的人,忙碌于家庭和事业,但基汀老师已经升华为一个意向,他代表永不屈服,他是这个并不美好的世界上最为美好的一部分,有过这样的老师,他们最终不至于成为没有自我面目的人,这种不朽的能量,会一贯而入,震荡整个人生。
在最后的镜头时,我已无法自持,keating老师回来教室拿东西,进进出出,在庄严的课堂,仿佛一个小丑,即将黯然退场。这时,一个学生跳上桌子,喊出“船长,哦,我的船长!”全场泪落。小丑和领袖,角色顿时互换。权威的老校长,手足无措,梦幻的场景在keating老师眼前铺展。
所有努力没有白费。当年的死亡诗社,找到了后续香火。而这一代,更有力量。起码,那些站上桌子的年青人,远远地超越了埋头不敢起身的同龄人。虽然故事并没有给出一种超越的第三类回答,完美地解决诗人和精英的冲突,但终于是给出了一种足够力量的立场。留了希望。
当电影结束,你的感动也逐渐消失。你是否依然记得,为何有人愿意承受本无需承受的困难,希望有更多的学生张开双眼,真正看见这个世界,真正了解何为内心想要。我想起学生们在山洞里举着火把摇摇晃晃的读诗,尼尔在自杀之前对自己说“没什么”,想起学生们泪流满面却无力挽留,想起基汀老师站在讲台上,说“你要选择人少的那条路,那有天壤之别。”
世界就是这样的,当一大帮孩子们正为青春而激动的时候,传统的守旧势力便会跳出来指责这是不务正业,这是颠覆制度。他们会像校长那样板着面孔斜眼望着你,好像再说:年轻人,清醒一点,现实是不容你放纵的。
尼尔的戏剧之梦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成功的上演,他的心跳都在随着激情而疯狂搏动,他也终于像老师说的那样做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
但是,父亲的拒绝,义正辞严的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尼尔的反抗,苍白虚弱的把他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在他面对父亲缓缓坐下的那一刻,我窥到了他眼中闪烁的泪光和――绝望!
我们都会遇过很多好老师,他们孜孜不倦认真教学,循循善诱教化品德,包容规正错误,鼓励嘉勉良行,真心关怀学生,对你深切期许,深深以你为荣。他们有各种人格特质、教学风格。有些严格严谨、有些如春风化雨、有些沉稳凝重、有些热情浪漫、有些朴素简约、有些幽默华美、有些规矩方正、有些自由无拘、有些实事求是、有些天马行空。
所以,看完电影后我将来要成为一个怎样的老师呢?
众口难调,有喜欢你的学生,就必然有不喜欢你的学生,就像影片中的Keating老师一样。这个道理我懂,但碰到怎么说都无动于衷的学生,还是会很难过。
人人都说教师是一项崇高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正因为如此,教师也是一项风险性极高的职业,因为他导向的是人类的灵魂。或许这样说太夸张了,但事实确是如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负责,但是负责的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也许,你真的可以培养出一大批人才,桃李满天下;也许,你也会误人子弟,将他们引向一条错误的道路也说不定呢?
像影片中的Keating老师,他向学生传达的那种人生哲学——“把握今天,着眼当下”——就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吗?当然不是。可以说Neil的自杀跟他不无关系,因为Neil心底对于舞台的渴望,对于表演的激情,如果没有他这种思想的灌输,就不会被唤醒,就不会一发而不可收拾。我想,如果没有碰到Keating老师,Neil肯定会在他父亲的安排和压制下,顺利地考上名牌大学,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只不过,他的生活将会是一潭死水,不会被风吹起一丝涟漪。
当然,影片的主题是批判死板教条的教学模式,而不是追究Keating在Neil的自杀事件中的责任。
春风化雨,当今又有多少老师真正能够对学生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呢?
我又联想到自己在教育方面的理解,喜欢表演的学生是尼尔。一方面,他的死亡是一个悲剧,与传统保守的父辈的冲突是他选择死亡的最直接原因。长期迫于父亲威严的压抑与无助、梦想被无情打碎的绝望,是把他推向死亡的黑手。另一方面,时代的藩篱又不可避免地制造出了这样的悲剧。属于自己的梦想,坚持自我,对他们那个年代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字眼是要被当做异类“驱逐出境”的。即使是有基廷先生这样的灵魂级导师,也无法力挽狂澜,他被辞退就是一个佐证。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才是社会需要的教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些问题在当下也是极具争议,令人思索。
自我意识的强化与激情相伴相生。少年们能在激情的鞭策下更加的成果卓著,也能在奋斗途中与生活之中体会更多乐在其中的美妙。但与之相对的则是业已成型的顽固思想的阻挡。当传统与创新的产生激烈的碰撞,到底两者之间有没有融会贯通的可能性?它既能够融合传统,又能够在创新的过程里找到不一样的方式来进行传授知识。
但愿在往后,能够看到的是一片与昔日不一样的局面。允许独立思考,允许独立质疑。既能够在宽容愉快的课堂上讲课,师生之间也能够不再是过于严肃和拘谨的教学方式。而是向一个师生与学生进行交谈的方式来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创造出一种无距离感的课堂气氛。
或这样的教育制度与方式更能融合创新与传统。 有人这样说:“教育是一颗心撼动另一颗心,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段话,我赞成。
我们所面对的一群孩子,虽然有的孩子淘气得让我们无所适从,虽然有的孩子无论你怎么教他也会不了多少知识,但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育人”,不只是要教会他们多少知识,而是要陪他们快乐求知,是教会他们如何融入这个社会,他们需要有自己的思想。
当老师,要学会笑,这特别重要。就像在课堂上李阳老师上课微笑一样,是有魔力的,会让学生更有激情、让课堂更生动、让教育更丰满,培养更多传统教育所不能培育出来的“有思想”的孩子。你有你的朗读者,而我只是一个教育摆渡人。我们终会上岸,无论去到哪里,都是阳光万里,鲜花开放。
静能春风化雨,做一名良师益友摆渡者;
动能琢玉成器,为教育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