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过年时难得的感觉
文:杨庆瑞
1
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就会准备很多吃的喝的,所以每个人也都开心吃喝,不必太在意丢了东西,比如腰没了。
像我这样的更不必担心,因为腰早就没了。
也正因为过年的时候吃喝太多,一直处于优渥状态,以至于连下一顿饭都没有兴致吃了。
不管刚刚准备好的饭菜多么可口,也成了例行的任务一般,绝不像饿了的时候吃饭那么痛快。何况,水果、糖果、花生、瓜子之类的填满吃饭的间隙。
当然这么说出来,有点对不起辛苦准备饭菜的家人哦!这不是白眼狼么,有好吃的不吃,还在这里发表如此言论,该掌嘴哈!
2
晚上睡得早,早上起来突然觉得饿了。这几天一直被饱的感觉伴随,突然间有了饿的感觉,竟然觉得浑身轻松起来。
其实过年真的很少找到饥饿的感觉,偶尔间感觉饿还挺棒,从来没有想到感觉饥饿也是如此美妙的事情。
其实这倒没有什么新鲜的,持续一种感觉,突然来了另一种感觉代替,这就有了刺激与新鲜感。
人可能就是这样的,饱胀状态持续久了,可能饥饿来到更舒服一点;饥饿的时间持续久了,当然吃饱的感觉就非常棒啊!
饱与饿之间的落差,也给人们带来值得追求的印象。
3
其实也不单是肚子的饱与饿之间的转换,在外面打拼一年的人们,总是要赶着回家。那也是一种饥饿,一种亲情的渴望,一种对家、对归属的渴望。这也是一种状态的转换。
过年期间的春运,让多少人怀着饥饿的感觉,奔向那团聚的大餐?
中国经历春运,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自己的类似“年”的节日,最明显的是西方的圣诞节。还有好多叫不上名字的节,性质等同于我们的春节。
过这类的节日,是人类的共同需要。没有哪一个人,哪一个单独某团体,哪一个民族或者国家能够跳出这个圈子。在人的感情方面和生理机能的需要方面,都是共通的。
那就是,一种状态持续的多了,那就需要另一种状态来调节。
其实,这种反差,也是幸福感的来源之一。
4
说到反差,是一种状态与相反状态之间的转换。
如果是有规律的转换,比如一年年能从异地奔回家乡,奔回父母身边,人的幸福感便来得好。如果是无规律的转换,一种状态持续时间太长,可能幸福感就不强,可能是痛苦,可能是无聊,甚至没有幸福可言。
其实,所以幸福的到来就是那种稀缺性的对立的感觉到来了,这样,人们总是觉得,幸福很多。
有一个小故事,名叫《一碗馄饨》,就是说一个小女孩跟妈妈闹了矛盾,被妈妈批评,然后赌气跑出家门。结果饿了,一位卖馄饨的摊主请她吃了一碗馄饨。结果小女孩感激不尽。当摊主理解了情况后说:
“孩子,你怎麼會這麼想呢?我只給你煮了一碗餛飩,你就對我這樣感激;你媽媽給你煮了十幾年的飯,你怎麼不感激她呢?你這麼還要和她吵架呢?
这便是一种状态持续太久了,孩子忘却了还有事物的另一种状态存在。这个孩子当然是醒悟了。她的幸福感也得到了提升。
状态的转换也需要一点刺激,或者窗口,只有看到外面的世界,看到另一个方面才会提起激情。因为在同样一种状态里呆久了会产生懈怠,优越的环境里容易堕落,痛苦的环境容易变得无奈,成为习得性无助状态。
5
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讲,一个层次获得了满足,然后才能追求更高的需求。
我倒没有想到反驳马斯洛先生的权威理论,只是在我们普通的人的感觉基础上,我们会想到,当一种状态持续太久后,必定会追求另一种状态。
所谓穷则思变,改变是永恒的规则。
所以,当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在优越的太子生活里待得太久,走出去看到国家还有这么多痛苦的人,他便开始了自己的探索,追求为人解脱的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也是人们憋闷的太久了,一旦打开窗、打开门,人们便勇敢的飞了出去。
也有很多人,当在一个环境里呆的久了,堕落下去。差别就是没有那么一扇窗,让他知道还有另一种状态的存在。比如,在贫困的状态里,呆的久了,就向往富足的生活;但是在富足的生活里呆久了,也就容易想要去体验另一种简约的生活。但是差别在哪里谁能给其明示。
6
一种状态与另一种状态之间的转换,是人们不断追求的。但是任何一种状态一直的持续,都会消磨人的意志,也会让人们缺乏刺激感和新鲜感。
就算是美好的东西,一直看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是艰难困苦太多了,也可能会产生疲惫,久了就是习得性无助。
所以有转换是最好的,尤其是对,我们普通人的状态。能够做一个转化,将会对人产生刺激,让人眼界开阔,思路打开。
有些电视节目经常拿一些普通人来做实验,比如,让贫困家庭的孩子到富裕家庭去体验生活,让富裕家庭的孩子去贫困家庭里体验生活。
结果两个孩子往往收益匪浅,获得了两种不同的生活体验,也会对未来的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
其实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无论是安逸的状态还是困难的状态,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都需要另一种状态来调节。
当然有一种是不需要另一种状态来调节,那就是中庸的状态。
7
原来看“中庸”二字,以为那是“迂腐”的代名词,是不知变通、不知改善的顽固。
慢慢地才发现,所谓中庸便是合适,是在一种状态与另一种状态互换转变的中间状态。
这是一种合适到极致的状态。想为人处世做到中庸,真的是难上加难的。
中庸之道也只是一个目标,包括圣人也都在追求中庸。
犹如我们的社会,目标状态是共产主义。达到共产主义,便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极致,就目前看来也只是一个目标而已。
中庸也便是一个,人们追求的目标,其实很难达到。也可能某个时候,做某些事情达到了一个合适的极致。但是,想要把自己的状态,定在中庸的位置,真的是很难。要么他是圣人,要么他处于短暂的中庸的状态。
8
作为普通人,能够在一种状态变换到另一种状态挺好。
出门在外,定期回家团圆一下;处于贫困的状态,努力过后变成富裕状态;处于富足的状态,偶尔过过简约的生活;孤独久了,热闹一下;紧张久了,放松一下;憋闷久了,出去看看;吃得太饱,饿上一次。。。。。。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张”“弛”之间,偶尔达到合适状态的极致,就是难得的理想状态,也是普通人成就感凸显的时机。比如过年吃饭能吃八分饱,也是个舒服的极致状态,中庸。
从饥饿竟然说到了中庸,说的太远。不说了,继续过年!
我是杨庆瑞,坚持梦想,相信会遇到非凡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