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看到《动物凶猛》这个书名时,脑中浮现出一个阴冷的画面:一群人聚在一起,有的半蹲,有的斜站,都面带狰狞阴森的笑。我那时想:这书或许是要揭露人的兽性。
最近读了这本书,发现书的主题与我所想有较大出入,以至于我对王朔为什么起这个这个书名有了一些疑惑,不过后来也得到了较满意的答案。
本书是以我的角度来讲述的故事。在“我”的世界里,高氏兄弟是山大王、汪若海是贰臣、于北蓓是狐狸精、米兰是交际花;在“我”的心中,家长令人厌恶、学校无聊乏味,而用钥匙入室窥私或顺手拿走不超过十元钱以上的物品,是一种兴趣爱好。在我看来书的主题是“人本性地进入青春和隐藏本性地离开青春”。
书中描述的那个年代的青春是很干脆的。朋友被打就二话不说满世界找砖头要报仇,看到女孩儿就想入非非,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凶猛”。在家庭和学校疏于管教的情况下,少年们的野性得以解放。然而处于回忆中的“我”在讲述过去时产生了对自己的怀疑,因为成年的“我”不敢相信自己曾经会做出那样的事。
“我”回忆中青春的种种事情,总是对“我”的形象进行美化,比如第一个结识漂亮女孩儿米兰,并把她介绍给同伴们;又比如米兰对比她小三岁的“我”表现出的关爱与热情;再比如打架时“我”出手最狠,获得了团体内伙伴的称赞。
到了小说后半部分,“我”对高晋和米兰常在一起十分不满。“我”以言语攻击米兰为乐,但愈是攻击她,我就越想念她。我和高晋不同年同天生日,饭桌上因为米兰“我”的嫉妒,自卑,愤怒一起爆发,闹着要和高晋打架要“叉了他”,这时作者笔锋一转,用“我”的独白写“我”从来不曾那么勇敢,并且“我”与米兰也不熟识,甚至米兰是高晋介绍给大家认识的。“我”不禁怀疑书中其他的事也是虚假的,但“我”依然要把这个“谎”撒完。
或许事实就是这样,好多人的青春回忆都是对自己撒的谎。因为在多数人的记忆中,青春是美好的,纯粹的,是值得珍藏的,可又有谁愿意相信自己的珍藏品其实平平无奇甚至充满屈辱和不甘?当时光不断流逝,那些青春时的希望在自己的后悔中渐渐变成“好像我曾经触碰过”的自我安慰,就像那个你暗恋过的女孩或男孩,她/他对你温柔的笑容会被认为是暗示,你却不愿相信她对谁都那么温柔。
在“我”决定把谎撒完后,故事走向结局。“我”的回忆时而真实,时而虚幻,但一步步地引“我”走向深渊。“我”的欲望吞噬了理性,“我”闯进米兰的家并强暴了她。“我”的青春也这样在被欲望的青春也这样在被欲望终结。
再回头看,所谓“动物凶猛”就是人的各种本质欲望,包括暴力、肉欲、虚荣,并且欲望在青春时如动物般毫不隐藏,在成年后有被教化,把一切变得理性、有序,但青春也就死了。但是无论是青春的直接或是成年的含蓄,欲望的本质不变,只是“凶猛”的方式不同。
书的最后“我”曾经打过的同学带着一帮人把“我”不断地踢入池水。“我”感到惶恐和绝望,在一次次的溺水中,“我”的精神也渐渐溺亡,只剩下肉体的空壳还在不断地挣扎。
最后引用王朔书中的一段话做完结尾:“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寡和自我慰藉。我很小便离开出生地,来到这个大城市,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我把这个城市认做故乡。这个城市一切都是在迅速变化着--房屋、街道以及人们的穿着和话题,时至今日,它已完全改观,成为一个崭新、按我我们标准挺时髦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