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这部分的内容特别的少也很抽象,反复读了很多遍好像也理解不了他要讲的【思维课】指的是什么,书中给出的定义是:生动地、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形象、画面、现象和食物,并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练习,找因果关系。这样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回到思维的源泉。
这种训练是一个过程,由一种事物转化到另外结果的过程,他需要一步一步的引导,过程缓慢又需要引导和主动的思维。这种思维链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是活跃,就像是在编织一个思维的大网,最初一根一根的线条编织是非常有必要的。
儿童一旦受到了这种不可替代的思维训练,他们在一个一个现象之中发现和寻找逻辑和因果关系,那么他的大脑就会受到刺激,最终变得活跃,那么这个思维活跃的过程,就是他的兴趣的,形成了某种良性循环,思维链接的越多,他们想知道的东西也就会越多,这就是我们一直想要的主动思考吧!
由此我想到,我很多时候都喜欢做一些【低脑力的勤奋】的工作,而那些需要消耗我大量脑力思考的事情就喜欢避重就轻的逃避,有一个小变化可能恰好能说明今天这个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也就是我现在做的这件事情。
今天是读书日,朋友圈里面看到很多关于读书的文章。即便是我们每个人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可怜的阅读还是被挤到边缘位置。忙碌的我没有意识到这个日子,也没有刻意去做什么,努力把阅读渗透到每一天的生活中,才是我们要提倡的。
这本《给教师的建议》,如果我还停留在过去的享受型阅读的话,早在寒假期间我就该阅读完了,因为那不过是我很开心很享受的读完一本书而已,过了三个月之后发现这本书是完全没有读过的,尤其是我不爱读小说类的书籍,那么回忆起来只剩下:这本书我读过的直观感受。
自从两年前我开始写读书笔记开始,就仿佛走上一条自我思维训练的道路,就像文中说的那样,当我发现如此训练的好处之后,也就再也不愿意停留在表面的阅读。
虽然在遇到需要深度思考的事情的时候,我还是更多的选择逃避,但是再也不会【不作为】了,这跟我前期没有一定的思维训练一定是有关的,如此说来对于儿童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就是受益终生的了。
作者也提到,对于这样的课程,是目前(当时)并没有充分研究的问题,如此多年已经过去了,我想一定是会有很大的改善吧!虽然课堂之中没有见到专门的思维课,无处不在是奥数、乐高、编程是否就是这其中的一部分呢?
看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都欠缺太多啊,还有太多的东西待我理解和挖掘。我希望三年以后的我能再次阅读这本书,希望那时候的我已经能够更有体会的去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也能够更加的了解儿童,了解教育。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