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回首来时路,和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告别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说:谢谢你。——摘自《朗读者》第十二期开场白
作为中国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是现在中国导演的一面旗帜,也无疑是游走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最成功的导演之一。
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是一个让人颇为争议的导演。《甲方乙方》《非诚勿扰》《手机》等贺岁片让他在商业片市场名声大噪,但之后也拍出了很多让人褒贬不一的片子,也让很多人质疑他无法再拍出艺术片。但是他依然坚持自我,随心所欲,后期的《我不是潘金莲》《一九四二》则让人认可了他对艺术的追求。或许就是这份随心,这份情怀,这份坚持,让他走到了今天。
年轻时他是文工团才华横溢的美工、编剧,节目中,冯小刚笑言:“每个战士的心里头,都住着一个文工团女兵。为了跟文工团女兵打个照面,我会算好她们经过的时间,假装拿着饭盆去食堂,有时候可能要来回走三趟才能碰上她们一面。”自嘲因为自卑,知道自己得不到女兵们的喜欢,就对这个群体有了一种美的向往,只是远远的观望。
“离开部队的日子, 就像一个缺了框的油画”,他这样形容离开军队后的感受。要离开军队的那天晚上,他穿上军装依依不舍,最后给母亲敬了个礼。而当母亲说他穿什么也不如穿军装好看时,他就一整晚没有脱下来,抽了很多的烟,直到天亮了才依依不舍、郑重的拆下了领章和帽子上的五角星交给母亲代为保存。就那样珍藏了那份美好的岁月,或许也是女兵情节、战友情谊这些青春的美好才让他永生难忘。也给他了更多的素材和灵感,来拍出很多的直击人心的电影。
他拍的电影,大多都离不开自身经历。就像因为对军队的感情,拍了《集结号》,又因为对部队的留恋,又拍了《芳华》。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的导演,始终把目光投向喧闹的现代都市生活和市井平民的精神状态。在贺岁片中他把对生活的调侃,对人生的戏谑和对主流文化的揶揄推向了极致。或许正因为他的电影以平民的视角,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欲望和消费需求,才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就是一个市民导演”。
而他电影中又透露出对生存、生命的反思。通过游戏式的剧情来进行反讽,而充满游戏调侃京味的语言更是对一些现象善意而温和的揶揄。不变的葛优,流水的女主角又是他电影的一大明星特色,让人记得冯氏贺岁片的特点,印象深刻。而就是这份诙谐、幽默、游戏、反讽的态度让他的电影更充满了吸引力,让更多的人去深思,去观看。
而他对青春的定义是“单纯”两个字,他觉得自己现在还是在青春里,成为不了很成熟的人。张国立、陈道明等人都说过他都60了,有时候还是很幼稚,他却觉得很好,把它当成一个莫大的表扬。他觉得自己为什么要按着一个年龄去做,什么年龄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他依然是不着调的,依然是随心所欲的。年龄并不能让一个人成长,也并不能代表什么,我欣赏活得自在的人,也欣赏那些将苦痛和悲伤踩在脚下,用欢笑来面对人生的人。青春执拗是生活的方式,认真感性是生活的态度。
“我从来没有长大,但我从来没有停止过成长”。——阿萨.克拉克墓志铭
冯小刚曾经在现场放话:“我名也得了,利也得了,我天天花不完这个钱,我干吗当钱的奴隶,我就拍点自己喜欢的,不管你们喜欢不喜欢。”一个导演对于电影应该是热爱的,不应该是为了商业,为了票房而去拼凑、去敷衍、去乱堆乱造,只有用心喜欢拍出的片子才更能打动人心,让我们的演艺圈再多一些这样“老顽童”似得导演,让我们的电影不再只是商业片,更多的是发人深省的艺术片。
最后希望他能拍出更多自己喜欢的片子,也让我们喜欢的片子。
青春是一种宣言,昭示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是一种勇气,奔跑着渴望找到未来的答案。青春是一种年轻的心态,它永远不会消逝;青春具有永恒的魅力,它愈发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