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忘记,所以重新开始。不记得具体是因为什么原因,似乎是看到了互惠的案例,也可能是因为社会认同的反思,总之就是突然觉得我似乎忘记了这本曾经醍醐灌顶的书,于是带着懊恼和愧疚重读了一遍,再一次震撼之余,决定留下一些所谓的读书笔记。
影响力到底在说什么?他可不是村里的一家理发店。全书在贯穿阐述的,是几种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深入骨髓的,仿佛已经完全内嵌到我们的身体里而不自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每一步思考和决策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的力量是如此可怕,它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你根本没有意识到你已经被他们所影响,在你以为自己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一个非常精明而满意的决策的时候,殊不知掌控一切的上帝正开怀大笑。所以先知笛卡尔告诉我们,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而这上帝,就是那些影响巨大的力量,比如:
社会认同。
不那么的完美了解释了一次又一次的网络暴力和社会灾难的视而不见:我们在做出决策的时候通常会看看身边的人是怎么选择的,而不是率先按照自我意识和价值观进行判断决策,一个不那么恰当但是非常简单的例子就是,面对无数家餐厅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会选择里面人比较多的那一家;更深切的例子,当例如车祸或者其他事件发生的时候,围观的人通常无动于衷,因为大家都在等身边其他人的反应。过往几年很多的社会现象都在一次次的印证这个道理,再想想你身边的事是否也是如此?
反过来思考一下,当一个人的处事风格与大多数人相异的时候,潜在的等于违背了社会认同,是不是也会被很多处于习惯中的人所不喜呢?所幸的是,我们正处在一个越来越包容,多元化变革的时代。
承诺和一致。
对于我们公开承诺过的事情,我们会努力使自己保持和承诺的一致性,甚至常常会出现明知道是错的依然要努力维持一致的情况。小的事情,比如我们常常在争执的过程中明知道自己已经立论失败依然强词夺理;再大一点,你可还记得朋友圈或者朋友群里发出的各类坚持读书跑步起床的宣言;更大的事情,我在想各种恐怖组织的人肉炸弹,他们一定也是在“为事业献身”这样曾经的誓言宣言下一遍遍洗脑,才能最终做出恐怖袭击的一致行为吧。
那么,想办法,比如不停的夸奖一个人写材料的能力特别特别强直到他自己都相信了,让他帮忙写材料,他自然就会无意识的帮助你了O(∩_∩)O哈哈~
互惠。
古老的东方谚语告诉我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其实这不仅仅是劝诫,更应该是一种描述,报恩已经是深入全人类骨髓里面的一种普遍价值观。把这种思想无限微化,大概就是互惠的道理了。或许好人卡是对这个社会的一点讽刺,但是我们需要相信的是,你对别人好一点,真诚的好一点,无私的好一点,是真的可以得到回报的,我总是觉得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权威。
或许你会觉得,在专家已经沦为砖家的今天,我们对专家的话语已经会产生怀疑;可是在某些领域取得公认成就的人,他说的所有话哪怕是非自身领域,你也会轻信。不恰当的例子,就是崔永元和转基因。往小里说,我们通常在未知领域会相信那些看上去的权威,比如新员工对老员工的奉若圭臬。
那么,想办法忽悠别人以为你是某个领域的砖家,你就成功了营销的九成了。当然,反过来,也需要时刻警觉。
此外,还有诸如喜好,短缺,对比等,一目了然的,但是我们常常忽视的习惯影响。比如在全社会调侃着说说这一个看脸的世界的时候,殊不知,千百年来的社会一直都是一个看脸的社会,这就是喜好的潜移默化,你总是会倾向于相信或选择你喜欢的那一个,那你为什么喜欢呢?长得好看,当然是原因之一。短缺和对比更好理解了,物以稀为贵,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比较,那么营造稀缺,营造适当的比较,就是你成功影响他人的捷径。
我们和《影响力》这本书的内容,只差一层窗户纸,轻轻的一捅,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这种感觉是无法通过笔记写出来的,只有在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中,才能在不断的“原来如此”的顿悟中递增醒悟,感叹本书的强悍。
今年的第一篇读书笔记,除了内容的罗列之外,还有两点想法:
1、这些具有普世意义的影响力,时时刻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但是总有些人会对其中的点某种程度的免疫,比如有人极度自信从不相信别人哪怕权威,比如有人极度自私从来不付出别提什么互惠,比如有人天性厚脸皮说过的话完全不可信,所以书里的内容价值巨大却不是包治百病,我们要相信不可能。
2、我总觉得这些习惯的背后还潜藏着更为深刻的人性,比如因为懒于思考所以社会认同,比如因为认同表里如一所以承诺一致,只是在尝试思索的过程中,我很难逐一的整理出来独立完整的解析体系,只是发现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只有人类才相信的一些美好特质,比如追求平等,比如崇尚善良,比如言行如一,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才能逐步演化成诸如互惠、承诺一致等这些影响巨大的内在习惯。所以即便我依然相信人性本恶,但是发展到今天的人类社会的各种价值观,是由善良和爱这样美好特质为基石的,所以在一个人的正常成长过程中,人性中恶的部分会一点点的剥离,持续注入无限善的力量,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