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两本有关美国教育的书,很受启发,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本叫做School of Dreams
作者Edward Humes曾得过普利策奖,这本书以他在美国一所顶尖中学“蹲点”一年的所见所闻而写成。
这本书并没有空洞地去谈论这所中学的特色,立校之本,教育理念等等,而是将这些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呈现出来,鲜活生动。
我们可以看到那些面临大学申请的高三学生的焦灼和压力,每天睡眠四个小时靠四杯咖啡撑过一天的生活感同身受;我们可以看到在父母的压力下无奈放弃自己的爱好和梦想中的专业,承担着整个家族门面的那些孩子的苦恼;我们可以跟随作者走进课堂,看老师是怎样耐心而又智慧地启发这群早已磨灭了“激情”而倦怠不已的毕业生加入到热烈有趣的课堂讨论当中;我们还可以看到“9.11”后备受困扰的一个穆斯林学生,如何在校长的帮助下表达自己的心声。
除了故事,书里出现的每一个老师都个性鲜明,比如和善而且治愈力极强的校长,比如固执爱跟校长唱反调但深受学生喜爱的历史老师,等等。
这本书就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而具体的故事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真实的想象空间,读着读着,仿佛自己又回到了中学的校园,在走向教室的路上跟老师问好。但这又是一个那么特别的校园,跟随着一个个故事,感觉就像自己又重新上了一次中学,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学,完全不同的体验。
该书的中译本有一个很标题党的书名,叫做《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
即便我们的孩子可能不会去美国读中学,但读这本书让我更深地体会了“教育”二字的含义。
第二本要分享的书是关于美国大学教育,叫做Excellent Sheep: The Miseducation of Amercian Elite and the Way to a Meaningful Life。
这本书的作者曾经就学于常青藤大学,并在耶鲁大学任教十年。基于他对整个美国教育体系的观察和反思,提出了对精英教育体制的批判。
他认为美国那些精英名校如哈佛、耶鲁等没有承担起“教育”的职责,只是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绵羊”。所谓“优秀的绵羊”,大概等同于我们汉语中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通过阅读发现,作者所描写的状况并不是美国独有,比如从小参加各种兴趣培训只为了大学申请时耀眼的简历,比如课外参加各种强化训练为了提高SAT成绩,比如进入大学之后忙忙碌碌却不知道为了什么,比如大学毕业挤破头要进入挣钱最多的金融和咨询领域。这种情况你我身边比比皆是,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有什么不对,大家不都是这样吗?人生不就是这样吗?
而作者一再提到一个概念,即liberal arts education,译成中文就是博雅教育(素质教育)。他认为这些精英名校没有给予学生他们本来应该受到的博雅教育,而几乎沦落成为职业培训学校。
作者的笔锋十分尖锐,他在这本书之前曾写过一篇题为《精英教育的弊端》的文章,在美国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本书同样受到了各方面不同的评价。
除了批判美国精英教育,作者还探讨了何为有意义的人生,不光适合关注教育的读者,这还是一本很适合给大学生看的书。
在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还没有发现中译本。本打算利用业余时间把它翻译出来,没想到有人快我一步。上周我第一时间得知了中译本上线的消息,暗自庆幸:幸好才翻了20页!
总的来说,这两本书不仅是讲教育,还跟教育体制有关。身处中国的语境当中,一说到教育体制,我们就会有些灰心丧气,因为这是个靠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的东西。
而作为个体,作为父母,对体制做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对“教育”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以求做到不盲从、不慌乱、不焦灼,把握好个体与体制之间的平衡,这是我读这两本书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