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归家,相约友人一同登山。清晨,雄鸡鸣叫,天边泛起鱼肚白,朝曦缓缓升起,从窗户投进暖熏熏的日光。待友人至,我将粥热好,两人简单的吃了些,就朝着白云崖进发了。
白云崖在距浮山十公里的七家山中,枞阳县境内,与浮渡山隔水相望。该山奇峻,有“小黄山”、“亚浮山”之称,及八岩、三洞、十一奇峰等景观。方圆数十里的人都前来求签拜佛,尤以姻缘为多,香火一直极旺。
朝东约走半里路后,转北沿路直上,向前过七家山水库。昨日的一场雨,盈满了水源,山倒映在水中,一眼望去,如一块润泽的翠玉。经过七家山水库后,路便高陡起来,再转而变得狭窄,一条路细线似的直直地挂在山上。从山脚抬眼看,满山郁郁葱葱,峰峦上奇木千株,我只认得松柏,还有些含苞待放的野山茶花。往前转过几段盘旋的山路,便见一山洞,这洞乃自然形成,白云崖寺便建在其中,这寺庙何时为何人所建立,早已不得而知,枞阳县县志中也未见详细记载。当地人倒是口耳相传留下了很多传说,最有名的莫过于白云崖的青鸟。“白云青鸟”为老桐城八景之一,旧时大量青鸟筑巢于白云岩穴内,青山绿水之间,它们沐浴而歌,伴云而飞,据传青鸟能赐予良缘,相见的人能得到幸福,遇上好运,只是青鸟来去无踪,一般人难见其真容,实是“白云易寻,青鸟难觅”。
昨日的雨滋润了山间的草草木木,也疯长了石路上的苔藓。山路险峭处,我们小心翼翼地上到平台来,白云崖寺映入眼帘。寺庙门前是“一滴泉”,泉水出自洞壁缝隙间,其水如丝,涓涓细流,四时不竭,清冽异常,每日可供百人饮用。细观泉壁石纹,西侧如龙鳞片片,东侧则似虎毛斑斑,宛如龙盘虎踞,遇风泉水动,则若龙腾虎跃。我与友人拿起一旁的瓷碗,勺了泉水,一饮而尽,甘甜而清醇。
晴空澄明下,衬得寺庙里比往常亮堂了许多,打庙门口买了些佛香,各自燃了香火,仔细地焚上。上香礼佛在当地是风俗,是礼仪,远游者前来求平安,归来者前来报平安,无所谓信与不信,人们抱有一种虔诚,怀有一种敬畏,持一种和家人相处的随意姿态,离开或者回来,都会来打一声招呼。望着肃穆庄严的寺庙,佛香前,烟雾缭绕间,心一点点地由躁乱变得宁静。静中观心,真妄毕见,生活中的执念、浮躁倏忽而过,换来身心爽利。
下到山脚来,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我们只得在山边的一户住家歇脚,禁不住主人热情,便在主人家吃了午饭。这方圆几里的人世世代代都繁衍在这里,说起来竟都是相识,老一辈散聊起来,有一搭没一搭的,和着滴滴答答的雨声,说的都是些令人唏嘘的往事,我们两人一开始倒是听得津津有味,好奇地睁着眼睛,过了新鲜劲儿,就昏昏欲睡起来。近黄昏时分,屋檐上的雨滴逐渐转小,夕阳落在西边的七家山水库上,夕照转为橙红色,染红了一片波光粼粼。我们向主人家告了别,执着借来的伞,步履加快,临近家时,天空已未见乌云,却是如铺满青釉,泛着浓郁的豆青色。转过桥头,便瞧见了河岸边的家。
人既然有根,心也该有崖,有所依靠。寺庙、山水、草木、亲朋......都是家的形状,是我深存心底的归依。无论走到哪里,我知道,这世界永存一个地方,她坐落在白云深处,她是我的原乡,连着我祖祖辈辈的血脉,她孤独、纯粹、古朴、温暖,避开世事纷扰,远离尘世喧嚣,她是我的根,更是我心的崖岸,精神的依靠。
她目送我走,拥抱我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