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
”无论境况多么糟糕,你应该努力去支配你的环境,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
以上两段话,出自美国著名作家奥里森.马登的《一生的资本》。这两段话,把我8月份读书的收获,都充分概括出来了。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8月,我阅读了三本有关情绪管理的心理学书籍,分别是《积极情绪的力量》、《这不是你的错》和《自卑与超越》。阅读这三本书,让我收获颇丰。
1.管理好你的情绪,成就你的积极人生
《积极情绪的力量》的作者是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曾被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誉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绝顶天才”,她在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被美国心理学会授予“坦普尔顿奖”。
作者在这本书中,结合多年的研究经验告诉我们:想要实现美好的人生,不仅需要积极情绪,还少不了消极情绪。只有两者达到最佳情绪配比,才能让我们收获美好的人生。
阅读这本书,让我认识了积极情绪有10种表现形式,包括: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
这10种积极情绪的表现形式,是不是很常见,但似乎自己又缺乏了某些表现形式呢?
比如,我就认为自己在宁静、兴趣、逗趣等方面的积极情绪比较缺乏。
我表面上是一个比较文静内向的人,但我的内心却经常掀起巨浪,我常常无法安静地坐在一个位置看上一小时的书。
老公常常笑我是一个没有任何兴趣的人。确实是呀,琴棋书画,唱歌跳舞,读书写作……我有哪一样是感兴趣的呢?
去年上半年,因为疫情,我拥有将近五个月的寒假,本想利用这个超长版的寒假看看书、练练毛笔字,让自己修心养性,让内心变得宁静一点,也培养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免得老了容易患上老年痴呆。
我有没有坚持下来了呢?
练毛笔字,我只坚持了二十多天。人家说二十一天可以养成一个好习惯,可我愣是没有养成写毛笔字的习惯。
至于看书,那个漫长的假期,我大概只看了四本有关写作的书,但一篇读书笔记都没写。书看完了,内容也全都忘完了。大概是我对阅读没有产生兴趣的原因,才造成这么低效的阅读效果吧。
人的一生,难免会有消极情绪的时候,如果过于消极,就会影响你的学习、生活与工作。
作者通过反复研究,得出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最佳配比是3:1。即我们每经历一次消极情绪的冲击,就要有三次积极情绪来摆平,才能保证我们具有积极的人生。
如果比例低于3:1,你就会感受到失落,抑郁;高于3:1,你就会收获积极美好的生活。
但这个比例并非越高越好,比例太高,会让人失去自我,飘飘欲仙,随时会撞到天花板。它是有上限的,这个最高的比例上限是11:1。
作者在书中分享了7种可以降低消极情绪的方法。分别是:(1)反驳消极情绪思维;(2)打破思维反刍的桎梏;(3’提高觉知力;(4)拆除消极情绪地雷;(5)调整对媒体信息的摄入;(6)为嚼舌与嘲讽找替代品;(7)应付周围的消极源。
当然,作者也分享了11种增加积极情绪的方法,分别是:(1)真诚;(2)找到生命的意义;(3)品味美好;(4)数数你的福气;(5)计算善意;(6)追随激情;(7)梦想未来;(8)利用优势;(9)与他人在一起;(10)享受自然的美好;(11)打开心灵。
无论是降低消极情绪的方法,还是提高积极情绪的方法,看起来都简单易行,容易操作。相信,只要你持之以恒去训练,就能拥有积极的人生。
2.童年受虐的经历,并不是你的错
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除了掌握降低消极情绪的方法,和提高积极情绪的方法,还要学会识别生活中引起消极行为的原因。
尤其是童年受过虐待的人,会产生严重的羞耻感,更要分清哪些消极行为是自己造成的,哪些是父母或者别人造成的,不要把所有的错误都归在自己的头上。
在《这不是你的错》一书中,作者贝弗莉·恩格尔,便教给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被羞耻感所折磨,如何直面自己的羞耻感,并找到解决它们的办法。
作者之所以要写这本书,是因为她在童年时,不但长期受到母亲的漠视,身心饱受折磨,并且还在童年时期受到了性虐待。
在很长的时间里,作者都被因童年遭遇带来的内心羞耻感所折磨,以至于性格完全扭曲。
在她终于能从童年阴影中慢慢走出来后,她明确了自己的使命——要探寻一条路,帮助自己和所有曾经遭受过童年虐待的人,走出童年羞耻感的阴影。
作者告诉我们,慈悲心可以治愈羞耻感。
因为慈悲心可以让受害者感觉到自己受到关注,被人倾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曾经被折磨和伤害过,带给受害者精神上的温暖和慰藉。
治疗羞耻感,可以通过正念疗法与自我悲悯相结合。
正念疗法,其实与冥想是一样的道理。
自我悲悯的练习有五个方面,分别是:自我理解,自我宽恕,自我接纳,自我关爱和自我鼓励。
这五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它们看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可并不简单。
比如,小彬从小被爷爷奶奶百般宠爱,养成了乱花钱的坏习惯,以至于发展到去到谁家都要偷钱的地步。每偷一次钱,便被父亲狠狠地揍上一顿。当然,打得越凶,偷得越厉害。
六年级的时候,我接手了小彬,领教了他偷钱的厉害。一天中午午休前,趁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上厕所的时间,他就把幼儿园老师的钱偷到了手中。
如果没有摄像头,谁能抓到小偷就是小彬呢?
全村人都知道小彬有爱偷钱的毛病,大家便对他敬而远之。
我有个亲戚的孙子刚刚十八岁,就因偷窃、打群架,造成对方重伤,被判了两年的劳动改造。这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与小彬十分相似,都是被祖辈溺爱造成的。
利用这个典型的案例,我与小彬进行了多次谈心,让他理解自己行为的危害性。他去偷窃别家的次数是减少了,但又把黑手伸向了两个姐姐的生活费,把姐姐们每周在校的生活费卷走花光了。
我对小彬教育的失败,大概就是没有让他学会理解自己、宽恕自己、接纳自己,更没有让他学会关爱自己和鼓励自己的原因吧。
3.克服自卑,超越自己
”一个人在五岁之前,其生活经验已经决定了他(她)成年后解释自身遭遇和回应的方式。“
这句话出自《自卑与超越》,它的作者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
作者认为,由于身体缺陷、骄纵、忽略所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人或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异常。但另一方面,自卑也有可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
这个观点,也解释了小彬屡次偷窃而不改的原因。小彬就是由于祖辈骄纵导致屡次犯错,引起众人不满,又引发了自卑心,从此自甘堕落。
《自卑与超越》一书,作者从家庭教育角度、学校教育角度论述个人成长的影响,这些内容我看得特别认真。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是无法替代的角色。从身边众多留守儿童的糟糕表现,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学校是家庭的延伸,教师要做的事情更像母亲,同学之间更多的是合作与良性的竞争。学校教育,如果过分强调竞争,将是孩子们的不幸。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因不堪忍受成绩压力而自残、轻生,便是很好的证明。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8月,我把这三本情情绪管理的心理学书籍,认真地阅读了一两遍,收获还是挺多的。希望我今后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过上积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