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人必有家,家必有训”。
在传统文化中,“家国本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
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猴小邦俱乐部|幸福小家、帮助大家、贡献国家,伙伴们大家好,欢迎收听每日邦哥说,我是邦哥。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实一直都有家风家训的传承。
包拯著有《包拯家训》、陆游写有《放翁家训》、司马光著有《家范》、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朱柏庐著有《朱子家训》、胡达源撰有《弟子箴言》……
在我国古代,“人必有家,家必有训”。
然而到了今天,2020年了,当我们再次谈及“家风”时,好像它成了上古时期的名词一般,陌生。
经由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辗转,我们的“家风”正如著名文化学者、“百家讲坛最佳学术主讲人”王立群教授所言——“中国的家风传承遇到断层”。
好的家风家训的传承,终是没落了。
我谨以此,
对“家风”进行简单的探讨,
并想先提出两个触及灵魂的发问:
我们应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什么是家风?
《辞海》解释
家族世传的习惯行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夏侯湛作周诗成,示潘安仁。安仁曰:“此非徒温雅,乃别见孝悌之性。”潘因此遂作家风诗。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潘岳之文彩,始述家风。”也称为“门风”、“祖风”、“宗风”。
简单说,“家风”是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的,可以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用来规范和约束家庭成员的风尚与作风。
它是一个家族在世代繁衍的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处事原则及精神追求。
通常以生活经验、实践智慧或价值理念,蕴含于家训、家规、族谱等文献载体中,同样也要求家族成员通过实践的方式渗透在日常生活中。
这种家风的长期培养,会形成一种文化与道德氛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家风的世代传承通常需要依靠长辈良好的家教。简言之需要长辈自身,身正。这样才能在家族中,展开对其成员涵养、教化的引导。
好家风为什么重要?
古语有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再多的钱,如果人没有好的德行去掌管,金钱最终都会流失。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吴越钱氏家族缘何才人辈出?得益于家风的传承。
相传,钱氏家族中,当有新生儿降临时,祖辈们总会把全家人都召集在一起,释读先祖留下的“钱氏家训”。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曾说“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
好的家风,不仅能精进自身,还会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钱学森、钱钟书、钱三强等钱家子孙,几乎每一位都曾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好的家风,不仅会在家族间纵向的代代相传中保障了家人的安身立命,并在横向上辐射与感染了社会其他家庭。
对其他人而言,不仅是一种无形的规约,而且会是一种潜在的人生信仰,一个人影响着另一个人,一个家庭影响着另一个家庭,从而慢慢影响着整个社会。
遵循良好的家训,有良好的家风,其实正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
《无问东西》里,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来自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因为违了父母命要去从军,母亲千里迢迢赶到西南联大,看到儿子又是欣喜又是气。
但她并没有一上来就发脾气上火,而是轻轻地对儿子说:“你跪下,把家训的第三条和第七条背给我听”。
于是,沈光耀坚定地看着母亲,背下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出自《朱子家训》
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出自《颜氏家训》”
尽管后来,沈光耀看着国破人亡,终还是违了父母命,当了飞行员,为中国之崛起而牺牲了。为国家大义而违抗父母,父母也在电影的最后,也表示了理解与认同。毕竟,国都没有了的话,谈何“家”?
后经考证,电影中沈光耀家族的“三代五将”,指的便是深圳鹏城的赖氏家族。其先祖赖恩锡将军,曾在清同治年间,担任福建晋江总兵一职。
在传统文化中,“家国本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
家风家教,也被提高到了关乎社稷兴衰与天下存亡的高度,受到了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高度重视,这对中华文化数千年传承从未中断可谓居功至伟。
与之相应,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啦!这就是今天的每日邦哥说,一定要记得,学了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了多少;习学比学习更重要,在猴学堂学邦哥说,猴社群写邦日课,生活中去践行,最终形成止于至善的良性循环。
如果你喜欢,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让我们一起幸福小家,帮助大家,贡献国家!
我是邦哥,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