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里回乡是重要的主题,在我和太太的家乡里,和亲戚朋友同学们的交往中,有了很多新发现和感悟。
其中之一,就是关于安心生活。
说来有趣,这个感悟是在今天傍晚坐在摩的后座穿越东乡绿油油的乡间小路时浮上心头的。那一刻吹过面颊的风和晚霞里田间的水牛都是那么安定,于是我想到了安心,安心生活。
多年以来,我无意识地以一种逃离者的姿态生活,故乡的小城是我首要逃离的目标,然后我又逃离了让我心生厌烦的大学,之后是工作单位,女友,……在一个又一个的逃离之后,今天发现了那背后藏着的是无法安心生活的能量。
逃离,需要首先在内心升起厌倦和失望,我的第一次逃离,是一个精心策划灌注了意志力的大行动,八十年代的家乡小城,是典型的落后与闭塞之地,父母被分配工作到此,就很有不甘于此的心意,而上一辈人面对时代的重重阻力最终留在本地生活直到退休,可内心的不甘,就化作了借助教育的力量,以高考来逃离小城的动力,我是这枚逃离小城火箭的第一次发射,性能好的不得了,不仅在升学率极低的情况下考上了大学,还是高二就成功考取的,少受了一年的折磨,也成为了一个小小的传奇。
在心理上脱离了一个故乡,就需要找到一个的替代,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上海,虽然在心理上没有亲切感,却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我心理的故乡,而毕业前我发现学校的环境已经让我难以忍受,虽然老师们对我评价不错,留校有不错的岗位选择,但是内心里感觉到这样的生活会让我窒息,于是我再一次选择了逃离,这个决定让我之后两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很清晰,这个决定的底色就是逃离,逃离眼前的环境,逃离这个曾经接纳我鼓励我的环境,也逃离了这个之前我曾经向往的环境,在这里我没有找到心中的理想国。于是,我选择继续前行(逃离)。
这样的例子在之后的生活中继续不断重复,每个新的逃离都有足够的理由,也有足够的机会来成全我的逃离。
今天回头再看,所有的逃离都起源于内心里不够安心,这不安心,究其原因,既有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有在真实的生活中遭遇挫折,因为无法进入真实的生活,反向强化了内心的逃离意识。
继续深入看看自己的不能进入生活的部分,又会发现,从很小的时候,我的生活就开始被塑造为读书脱离小城市,获得更好的生活模式,具体更好的生活是什么样,无从得知,但是肯定不是眼前的样子,记得小学毕业前认真地买了一本《养花知识》,准备学了养花,被告知现在你没有时间做这个,等上中学了就可以有时间养花了,然而真相就是中学生活里更加没有时间。养花的兴趣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消散无踪了。
在现实生活技能上的低能,比如不认得田里各种作物,不会烧饭做菜做家务,也没有什么音乐或者绘画方面的专长,在无形中塑造一个自卑和耻辱交织着的心灵,唯一的解脱就是将来会好的,读书好了就会好的,他们都会佩服我,也会羡慕我。
还记得一年冬天家里买的煤运到了巷口,上了初中的我也去帮忙,没有铲几锹就被一个叔叔带着呵斥批评的口吻叫停,大约是说我不会干活。在青少年时代面对生活中需要的劳作,我大体都是这样的记忆,回忆的底色都带着一层羞愧和手足无措。所幸的是小学时不会读书的我,在初中后开始越来越会读书考试,这让我青春期的能量有了一个展示自己存在的途径,各类作为的奖品笔记本很快就装满了抽斗,看着这些奖品和奖状的时候让我能够觉得自己是优秀的,但是心里却是恐慌的,我担心被拆穿,担心面对真实生活中的羞辱,那是一个极端化的阶段,现在回想,即便是对那些欣赏我的老师,我在心里也不感觉亲近,我没有感到他们欣赏的是我,我只知道他们欣赏我的成绩和努力,而我作为成长的少年心里的烦恼,无处安放,每天只有带着内心的躁动而埋头于书本,寄希望于未来会好起来。
这样的生活绝对不是享受的,对成年人封闭的同时,也在对同龄人封闭着自己说来可笑,对同龄人封闭的原因恰恰也是因为学习成绩造成的“优越感”。
宛如一个封闭了根系的植物,从所在的小城已经难以吸收到生长所需的养分,注定了所有的能量都要留给远处,留给未来的生活。
回忆往事暂停于此,一眼望去,内心深处的不安会幻化为能量与冲动,最终无法与当下的生活相遇,生活终究不在他处。
生活在今天所住的房间,所相遇的人,生活就是当下的大事小情,生活就是这一刻真实的感受和心情的起落。只有心安定了,眼前的一些才能被真实感受,未来可以期待但永远不会到来,或者在它到来的一刻就永远的成为过去,把心安住于每一个当下,生活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