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上班接到闺女班里家长来的微信,说闺女被同学邀请今天的生日patty,为此特意建了一个微信群。下班回去和闺女商量要给她同学送什么礼物。
闺女说,那就给她画一幅画吧!我说,好的。
晚上做完当天布置的旅游家庭作业之后,已经九点多了。为了今天能够及时给同学送上自己的生日礼物,赶紧着笔画画。
这时候我要做的就是给她找一个好看的可爱的包装袋,正好家里有。递到孩子面前,她想着就送一幅画吧。
按照常理,在我眼里,觉得少了点。
就和闺女再次确认,“你确定就送这幅画了吗?”
“是的。”孩子很肯定地回答,转身想想,对我说“妈妈,那就再给她送点吃的吧!”
说着,从零食柜里拿出了两支士力架。
我说“闺女,你家里的玩具布娃娃这么多,柜子里还有好些呢。咱们再送个娃娃给她吧!”
“不行,那些都是我最喜欢的,都是和爸爸去娃娃机一个个夹起来的!”后面那句话明显有些哽咽,明显着急了。
看到闺女的表情,我想起了白天自己还在学习儿童心理学,正好说到了儿童的心理和成人的心理不一样,有效的办法就是“换位思考”。
强制让自己安静三秒钟,先处理心情再做事情。
压制住自己的“火”,说“好吧!你爱送什么就送什么吧,反正是你的心意就好。”语气平和。
这个时候,坐在一旁本来专心致志用电脑的爱人一下子放大分贝,说: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自己这么多玩具就应该一起拿来分享,要不以后谁还愿意跟你玩啊?!”
女儿忙说“我生日的时候她也送给我一幅画,我就想给她送画嘛!不是说只要是自己的心意就好了么?”
闺女眼泪瞬间哗哗往下流。
我见状,让她爸爸少说两句,赶紧把闺女拉到卧室。
孩子无辜地流眼泪时,我意识到,我们做错了。
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多和少之分,只有好赖之分,发自内心的就是最好的。
我们所认为的多就是好,可是在孩子眼里,未必就是这么想。
而我们所认为的多就是好,难道就是对的吗?
02
之后,为了让孩子暂时忘记刚才她爸爸对她的严厉和呵斥,我赶忙安慰说,
“闺女,没事,你爸爸也是希望你的同学能开心点。你要是不愿意送娃娃那等明天早上再说吧!咱们看会书就睡觉。”
闺女眼睛哭的有些红,说了白天在“快阅读”空间里已经读了好几本书了,让我给她念念。
我们开启了《山海经》里关于贯胸国、长毛国的故事……
我不得不承认,“换位思考”的策略在我的脑子里好像已经起作用了。
付诸实践,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
今天早上,换个角度和闺女沟通,闺女决定除了送自己画的一幅画之外,还想送给同学一个精致的海绵宝宝罐子,还有几样吃的。
注意,我说的是“还想”。这一次做决定,是她自己发自内心去送的。
之后,我送她去上学,她高高兴兴背着书包出门了。
我俩也决定改正错误,迎接新的一天。
真是应了那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情,让我们这,做父母的,变得复杂了。
今天在这里分享给大家,我相信这样的事情在现在的很多中国家庭里,很多。
就事情本身,我觉得作为家长的我们,碍于面子,想的太多。
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让我们的孩子伤心、不知所措。
本来的美好很有可能就会变成负担。
幸运的是,我这个提前学了点关于儿童心理学的皮毛,没想到派上用场了!
运用了一些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有了提前预知,终于没有让孩子再伤心,也没有让他爸爸再用惯有的思维强加于她。
这件事情也提醒我:学习心理学有多重要啊!
知识可以让经历变成经验。
作为中国式父母之一,如果我们自身不改变,思想跟不上时代的进步,我们就没有资格教育我们的孩子,因为我们“不配”。
图片来源:三味淑屋
03
任何时候,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尽善尽美。
我们认为孩子有成长的空间,我们大人更是如此。
通过这件小事,我们知错。还好,问题的解决最终得到了所有人满意的结果。
孩子真诚的准备,我们做父母的给自己上了一堂课。
吃一堑长一智。
我相信,类似的行为今后我和孩子他爸都不会发生了,因为我们知道,所谓最好的,就是一切遵循内心的。
O(∩_∩)O哈哈~,现实版教育,最好的打脸方式。
最后,总结一下:
1、学好心理学太重要了!
2、换位思考,孩子是我们的老师,这句话不只是说说而已,是真的。
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爸爸胜过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