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每天都是10度以下,外面北风猖獗。怕冷的我只能窝在房间享受一杯加奶咖啡,然后打开电脑看看最近新出了些什么电影,甚是无趣。
突然界面跳到李春波写的《一封家书》MV,里面朴实的歌词道出在外漂泊的人对家中父母的牵挂。“想起爸爸苍老的大手,想起妈妈慈祥的目光时,我们是否应该向他们去一封家书?”这是作为一个孩子独有的依赖。
想起我小时候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每天都为养活一家六口而奔波,而母亲因要在家带四个孩子上学,不舍的让小小年纪的我们想其他孩子一样读完初中就跟着老乡外出广州打工,身材瘦小的她每年在家扛起十几亩的地,咬着牙也要坚持我们姐弟四个读大学。
家中我是大姐,我除了每天帮着母亲做些家务,还要监督弟弟妹妹写作业。而我的那些同伴们却可以拿着家里给的零花钱到学校旁边的小店买各种花花绿绿的零食和头饰,每天神采熠熠地出现在教室。记忆最深刻的一次,那年高二暑假,七月农忙结束,我拉着装着满满一车谷子的两轮板车去粮站,母亲准备把三车五千斤粮食换成我们几个秋季开学的费用。
正大汗淋漓的我埋头费力拉着板车上坡时,身后感觉有几个人帮着一起推,肩上的拉绳没那么紧了,轻松了不少。等走完将近100米远的坡道,我回头准备向身后的几人道谢时,看到了每天一起上课念书的同学。他们也很诧异看到拉着一两千斤板车的竟然是身高只有1米5的我。那时的我或许经过20多天的农忙收割,我脸红得不像话。幸好同学看到窘迫的我也很知趣地说:“小诺,好厉害,没想到个子小小的你力气还蛮大的。”然后借口说要去图书馆看书离开了。而我却没有说出那句“谢谢!”,当时的我更多的是自卑吧。
一直以来,我都不会和同学聊家里的事情,同学之间相处一般,以前还会偶尔神经质和室友开玩笑。可是那次相遇之后,我心里总是很不自然,也不会和同学开玩笑了,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一心钻进书本学习。
十五六岁的我明白出生无法选择,我不能责怪父母没有给我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因为我亲眼看见母亲为了给我们凑学费,半夜三更还在灯下为人家做衣服,而自己身上穿的那件薄外套里里外外打了十几个补丁,被昏黄的灯光照得凌乱,刺眼的很。
待到我们都成年后,父母肩上的压力小多了。父亲早就在家附近凭着做木工的好手艺做些零活,母亲留在家种种菜养养鸡。我和三妹留在离家近的县城工作,方便回家看看。二妹还是选择了去了深圳,在那里找了个家乡的男朋友,一年和男朋友回家探望两三次。最小的弟弟大学毕业之后跟着同学去了浙江,刚开始工作没经验,和同事一起租个房子,除去吃住每个月就剩一千块。弟弟虽然是家中唯一的儿子,但是父母并没有给他特别的优待。所以工作之后再苦也要寄钱回家给母亲。
这两年,家里经济情况好转了不少,父母脸上笑容渐渐多了起来。过年都回家了,母亲说的最多的就是:幸好当年是我坚持要你们这几个女娃都读了书,否则和别人一样早早出去做苦工,不光辛苦,挣的钱还少,哪还能像现在一样,你们每个人可以坐在干净明亮的办公室吹空调工作,冬暖夏凉的还有假期回家转转。
母亲每次说都特有成就感,前面十几年的辛劳都一扫而光,而父亲只是坐在旁边摩挲着手里那把光溜溜的雕刻刀满脸慈祥。我很开心能在这样一个贫困家庭遇到坚强的父母,是他们用勇敢影响着我们,对待困苦要无所畏惧,最苦的时候我们都挺过来了,我们有足够的成本面对以后的所有艰难险阻。
弟弟上次国庆放假回家还说起,他五岁的时候父母发生争吵,我们几个抱在一起就缩在被窝里啜泣。那个冬天,一家六口只有一碗青菜从早吃到晚,热菜的锅倒水洗的时候看不到一丁点油。还有他读一年级时,有一个月父亲不知是什么原因没有往家里寄钱,母亲没钱买油,我们五人在家吃了一个月的酱油拌稀饭。
那些吃苦的岁月深深烙印在我们每人的脑海里,不敢忘记,正是那些记忆才催使我们不断向前,毫不退缩。
父亲说:“不管哪个年代,吃苦是福,是创造甜蜜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