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第四章,标题是“幸福才是人生的终极财富。”作者无非想提醒读者:财富不等于幸福,我们不要本末倒置,以牺牲幸福来换取金钱。
不过,作者这段的阐述仍略显凌乱,我们不妨用逻辑的方式,将这个命题 —— 幸福与财富的关系,梳理成以下几个小命题:
- 财富是否能带来幸福感?
- 贫穷是否能带来幸福感?
- 如果都不能,什么才能带来幸福感?
财富是否能带来幸福感?
这个问题看上去似乎不值一辩:如果财富不能带来幸福感,为什么那么多人那么拼命赚钱?如果没有财富,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怎么会有幸福感?
这种认知只说对了问题的一半:如果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于大多数人而言,的确会造成严重的挫败感。但是,在非洲等地的贫民窟,所有人都是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的,所有人都是食不果腹三餐不继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也许仅仅是一杯纯净的饮用水,已能够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在问题的另一端,拥有财富又是否一定有幸福感?我们又可以见到无数反证,有中了巨奖挥霍无度再度贫穷的,有中产阶层为了要跻身“上流社会”寝食难安的,也有富豪家庭为分财产家破人亡的……这一切,恰恰是财富惹的祸。
在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研究显示……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极为贫困的地区,这些地区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此外,还有报告指出,在过去的50年里,许多国家的人都越来越富有,但幸福指数不仅仅没有提升,反而下降了。
这里只是一段概括性的描述,而在另一本书《真实的幸福》中,则有翔实的调研数据来说明:财富只在一定范围内对幸福感有明显的影响,超过了这个范围,则对幸福感几乎没有影响。这个范围有多大呢?如《真实的幸福》的作者马丁·塞利格曼所言,就是能否买得起的一本书的差异。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情景也屡见不鲜:心情不好时靠购物来消遣烦恼,买一些自己平常想买又不舍得买的轻奢品,但常常只是在购买那一瞬间有那么一点点快感,之后就又很快陷入原先的情绪,而再购物时,却发现需要买更贵重的东西买更多的东西才能带来短暂的快感。依靠购物带来的“财富验证”,来抵抗抑郁,无异于饮鸩止渴。
财富,并不能带来持久的幸福感,甚至,财富越多,财富所带来的幸福感越弱。
贫穷是否能带来幸福感?
有这么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
一个老渔翁在岸边船上懒洋洋地躺着。一个年轻人走过来问老人家:“您老为什么不去打鱼啊?”
老人家:“我已经打够了。”
年轻人:“您可以多打一些啊。”
老人家:“打那么多干什么?”
年轻人:“打得多就可以多卖点钱啊。”
老人家:“卖多点钱干什么呢?”
年轻人:“您就可以早点退休啊。”
老人家:“早退休干什么呢?”
年轻人:“早退休您就可以早点不用做事享受生活吗?”
老人家:“我现在不正在享受吗?只要你不要挡着我的阳光。”
这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诠释了一个词 —— 安贫乐道。但这个词却常被误读成“乐道必贫”。结果搞得许多人以贫为美,以贫为高尚,为了展示自己的“乐道”,便刻意“求贫”,
刻意“求贫”,又真能有幸福感吗?
如今年届40的朋友,也许还有印象,共和国历史上,曾有过那么一个时期正是“以贫为荣”的时代,赤贫者的政治地位最高,余者次之,导致的结果,是整体经济的崩塌,以及后来的报复性反弹,贪赃枉法、社会动乱,皆出于此。
安贫,对某些人来说,也许能带来幸福感,因为无所欲,所以无所困。但,其重点在“安”,而不在“贫”。如果将“贫”作为根本,那就又否定了财富所带来的进步作用。
如果都不能,什么才能带来幸福感?
如上文所述,财富也不能一定带来幸福感,贫穷也不能一定带来幸福感,那什么才能带来幸福感呢?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富人的幸福感:
- 比尔盖茨,建立了比尔盖茨基金会,用于扶持一些能够改变全球问题的科研创新,他前段时间资助的一个项目,是一种能将粪便通过人工降解转化为饮用水的技术,这种技术若能得到普及,则可以改善大量第三世界国家的贫民生活的卫生状况,延长其寿命,使这些人能够参与到全球化经济运行中,创造价值,而不是消耗资源;
- 巴菲特,与比尔盖茨一起,向全球富豪发起“裸捐”行动,集中巨额财富用于解决全球问题;
- 马云,以一美元年薪,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特别职位,致力于在全球构建和推广一个全球性的中小企业经济发展平台,弘扬与发展阿里巴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理念。
我们再来看看贫穷者的幸福感: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一生清贫,却留下了旷世之作,在他的《瓦尔登湖》中,他这样描写他的生活:“不仅要观日出和黎明,如果可能,还要瞻仰大自然本身!多少个冬夏黎明,还在任何邻居为他们的事务奔波之前,我就出外干我的事了!……真的,我虽没有具体地助日出以一臂之力,可是不要怀疑,在日出之前出现是最重要的事了。……多少个秋天的,嗳,还有冬天的日子,在城外度过,试听着风声,听了把它传布开来!”这是多么惬意到令人自豪的描述!
- 帕蒂·史密斯,美国作家、音乐家及视觉艺术家,最伟大的摇滚歌手之一,于2007年入选摇滚名人堂。她在回忆录《只是孩子》一书当中,写到她十几岁只身一人闯荡纽约,身无分文,真的是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她与一个当时已有一定影响力人缘很好的摇滚歌手,白天就在纽约各地逡巡,游览各种艺术展,顺便到熟悉的餐馆跟厨师讨要一些做菜的下脚料,晚上在城市公园碰头,拿出各自搜集的食材:
我们把最好的菜叶摞在面包上,开心地吃了起来。
“好一顿监狱早餐啊。”我说。
“是啊,不过咱们可是自由的。”
- 图中这位笑容可掬看上去忠厚质朴的人,是我曾去助学的一个小学的校长兼全科教师,这所学校只有两间教室,两个班级,一个老师,就是他,而他已经在这所学校任教5年,拿着微薄的工资,还资助着更加贫穷的孩子读书。我们为这所学校送去了国旗国歌作业本书籍等各种物资,在小小的学校操场第一次集合了两个班的孩子,第一次响起了国歌升起了国旗时,这位校长兼全科教师站在升旗台前看着学生队列时,脸上这笑容满满的骄傲与开心。
财富,就是财富,既不是幸福的目标,也不是万恶的渊薮。有些人因追求财富而迷失了自我,也有人倾万贯家财以推动社会进步;有的人因拮据而终日慨叹“人穷志短”,也有的人在清贫中却能品到无羁的自由。
财富,不好,也不坏。有没有财富,有多少财富,是另一个话题。在幸福这个话题中,它也许能带来一时的愉悦,却不能带来持续的幸福感。富人有富人幸福的方式,如比尔盖茨,如巴菲特,穷人也有穷人幸福的方式,如梭罗,如帕蒂·史密斯。
无论是富人的幸福,还是穷人的幸福,在他们的幸福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意义。如本书作者所言,幸福来自于于快乐的当下与有意义的未来,而在上述例子中我们也看到,是否有意义,与财富多寡无关。那么,作为没那么富也没那么穷的我们,又可以有怎样的幸福方式呢?
- 也许,我们可以去做一次无偿献血;
- 也许,我们可以去探望一次失学儿童;
- 也许,我们可以去进行一次山野清洁;
- 也许,我们可以仅仅是对环卫工人问声好;
- …………
在财富以外,我们能做的有意义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抛开财富的衡量与思忖,从这些有意义的小事开始,也许,我们就可以慢慢积累起我们自己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