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学校读书会的脚步,翻开了《儿童教育心理学》(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与佛洛伊德、荣格并成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阿德勒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人的自我创造性,是最早建立家庭与儿童研究中心、最早提出针对儿童发展给父母和教师提供辅导的心理学家)。今天阅读的是导读篇,即使刚刚走进书本,其中的一些观点已触及自己关于孩子和教育的一些思索。
每个人既是一幅画,又是这幅画的画家。人格的统一性、每个人都生活风格和目标并不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个体对生活事实的主观看法上。人对客观事实的看法和观点,绝不等同于事实本身,因此生活在同一世界的每个人,才会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己。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认真考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错误和失败,特别是童年早期对事物形成的错误理解,因为这些错误理解会影响他后来的人生轨迹。
文中提到,所有儿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它激发了儿童的想象,促使他们试图改善处境来消除心理上的自卑感。境况的改善会减弱一个人的自卑感,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作心理补偿,这两者会大大提高犯错的可能性。儿童过度自卑会激发过分的野心,这种野心会导致他们做的事徒劳无果,扭曲儿童的性格和个人举止,并不断刺激儿童,使其变得极度敏感并时时保持警惕,以免自己受伤或被他人轻视,从而陷入绝对的自我中心主义。
我们身边不乏类似的例子,尤其是儿童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周围的事物、人群对他来讲都是需要通过自身努力,搭建沟通桥梁,以此变得熟悉。但儿童的试错机制本身就是有差异的,对于先天勇敢、乐观自信的儿童,这显然不需要花费太大的力气,而对于先天自卑、内向怯懦的儿童,迈出主动交谈这一步就已经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如若后者再遇到负面态度,儿童的自卑感会提高到极致。而后,他会更加敏感,周围的一点点波动都会让其感觉到巨大的压力。长此以往,这个儿童会走向忧郁、自闭,或者是极端地想通过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凸显自己的自信和与众不同。这些都是负面性格形成的关键点。
因此,对于教育者而言,我们要弯下腰来做教育,要沉下心来研究教育。教育者傲慢的姿态和以偏概全的打击评价,会给受教育者很大的心理影响。
曾经在某一所乡镇的小学任教四年,我们见过很多这样的孩子:学校名人、智力缺失、行为失常......不难从我的表述中看出,这些词组都是“标签”。善良的老师们基于这些标签之上还总这样评价这些孩子,“这娃本身很聪明,以后步入社会肯定混的不会太差;这孩子情商很高,以后一定是个讨丈母娘喜欢的女婿”。我们从前后的评价对比中不难发现一些端倪:聪明和智力低下、好女婿和行为失常这些评价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因为曾经任教的学校较小,我们对学校的很多孩子有较多的了解,这些被贴标签的孩子从进入小学以来,缘于周围人对其父母的了解,提前给其下定义、贴标签,以“独特的标准和待遇”来教导,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学校内相似的孩子常常混迹在一起,形成学校管理的老大难问题。而经过后期了解,这些孩子后来也确实在学业方面无甚建树。
教育就是在无限尊重之下的引导,尊重源于对受教育者的科学认知。作为教育者,我们确需先做读书人,再求教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