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大师的武侠小说雅俗共赏,老少咸宜,风靡海内外。其中对武功精妙绝伦的描写让人拍案叫绝,从“有剑”到“无剑”、从“有招”到“无招”,武学境界层层深入。细思之下,所谓大道相通,这种武学之道何尝不是学文之道。
不管小说中的人物使用何种兵器,有着何种武功,他们的武学境界的提升过程都是相似的。就拿剑来说吧。黄孝光谈到金庸小说剑的使用时引了这样一段话:
“弱冠前使青锋宝剑、三十岁前拥紫薇软剑、四十岁前恃玄铁重剑、四十岁之后用木剑,直到后来无剑。”
这一段话正好描述了从“有剑”到“无剑”的过程。
开始的时候,在师门的教导之下,手持宝剑一招一式的模仿着、苦练着,待到招式心法烂熟于心,尚可出入江湖闯荡一番。这个阶段就对应着学文的初级阶段,此时尚是小白一枚,行文或无话可说,或言之无物,或矫揉造作,似掉入陷阱的困兽找不到出路。此时就是勤学苦读的积累阶段,行文风格不妨模仿前人,多读,多看,多模仿,力求将要表达的意思讲明白、说准确。
武学进阶的第二个阶段就是使用轻剑、软剑,此时经过一番闯荡,功夫见长,能够举重若轻,大干一番事业。那么在学文阶段经过一番勤学苦练之后,对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就可以让文字变得更有美感,行文尽量避免枯燥和老套,能够让人读起来觉得颇有兴致。
第三阶段,弃轻剑,选重剑。此时的武学阶段就是比举重若轻更进一步的境界:举轻若重,即便是无刃重剑使用起来亦能得心应手。在学文阶段就到了“惜墨如金”的程度,行文辞藻不再追求华丽和繁复,寥寥数语便将道理阐述清楚明白,不枝不蔓,干净利索,质朴自然。
当武学阶段到了使用木剑的时候,就离无剑不远了。待到木剑可有可无,飞叶摘花,皆可伤人的程度,就是所谓的大成了。此时学武之人对武学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心有所悟,甚至能够自创武功,开山立派了。此时的学文阶段就到了信手拈来,出口成章的阶段了。此时心之所向,万物皆可成文,行文成熟平淡却又新颖出彩,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甚至能够形成自己的文学理论,独树一帜。
总而言之,无论是武学之道还是学文之道,都是殊途同归,若想渐入佳境,形成自己的风格甚至独门绝技,勤学苦练必不可少,但本质上还是要靠一个“悟”字,无论是循序渐进的领悟,还是醍醐灌顶的醒悟,都是臻入佳境之前必须经历的一种思想和心灵上的超越,而这悟性在其他领域也莫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