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什么用?迟早都会忘得七七八八。
别人问起,诶,你也看过XX,记不得里面说的XX。
蜜汁尴尬后,会笑着抱歉说,这个没印象。
那还读来干嘛。
为了考试读书,至少有个分数。
对啊,为什么要读书?
Quora有个关于读书的回答:
When I was a child I ate a lot of food. Most of it is long gone and forgotten, but certainly some of it became my very bones and flesh.
Think of reading as the same thing for the mind.
是的,我们所读的每一个字,吸收进去的每一句话,都构成了我们精神躯体的血和肉。
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言之无味,面目可憎。 读书真的会从内在改变人的气质,个人也偏爱喜欢阅读的女生:)
在这里需强调的是,我所指的“读书”,其实应该是指一切文字阅读。
一是不限形式,即纸书,Kindle,手机;
其次,也不限于篇幅,不非得是出版的书,可以是合集,成书,专栏(这里包括最常见的订阅号和今日头条种种文字作品)。
出版成书的未必皆是精品, 手机上的微信订阅号也未必是快餐垃圾。
人生在世,无非是明白一些道理,然后按照这个道理过活。
这些道理,一部分来自我们的生活阅历,可个人的阅历有限,于是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那里有另外一个世界。
读过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震惊不已。
这句话再次提醒我,身体和“我”,是分开的。
在我们没死之前,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只是现在这个身体的客人,我们的现在是否都在一场大梦之中。
在这个大梦的状态里,我们开心,我们悲伤,我们愤怒,我们爱喜欢的人,我们吃好吃的食物,我们一晌贪欢。
蒋勋说李煜的这句词是对生命的一种告白,是文学史上宗教和哲学感最强的句子。
我们读书,我们沉浸在文字描绘的大梦里,一晌贪欢——这是个人对读书最熨帖的感受。
至于有想过标题用这句是否过于高亢。
管他呢,我只不过是尘世间一枚迷途小书童(好老的梗)。
2016年读过的书有...不对,我读书从来不以本数来算,向来心花,买到的新书读到想看的章节就弃之如敝履,改天无意中翻翻又如拾珍宝。
专门捋过读书的线索,都是以主题先行,至于这主题则是根据个人阅历,遇到的问题或者一时之趣所定。
(读书未及电影标注及时)
今年破膜的书,包括kindle买的在100来本左右,在圣诞夜罗列2016丙申年读到喜爱/受用的10本书,以作总结。
一 《美的曙光》 蒋勋
2017元旦将至,为什么是元旦?
因为这是一年365天的第一个黎明,第一个日出将要黎明,一轮红日在大地升起,那个以后被汉字写做“旦”,正是此意。
手的进化是一切美的起点,新石器时代的神,巴比伦的占星术如何影响世界......
在图书馆偶然发现这本书,翻开一看,就被里面娓娓道来的美的历史吸引住,更有各个文明不同的艺术发展史。
除此,还有最后一节关于美的觉醒,人从孩童成长为大人,容易丧失对美的感受和表达,更是令人深思。
二 《写作这回事》斯蒂芬·金
这本常常放在床头。
写出《闪灵》《宠物公墓》《肖申克的救赎》的斯蒂芬·金,没想到他的自传这么接地气。他破除了我对十九世纪作家的粗浅崇拜,他旗帜鲜明地反对老派小说冗余的景物和细节描写。
作为惊悚小说大师和畅销书作家,他在传记里表达了情节和吸引人往下读的节奏这些更符合现代习惯的方法。还有很实用的方法,包括简约表达,故事是埋在地下的化石等妙喻。 都能让人常读常新。当然印象最深刻是《魔女嘉丽》的那块。
三 《精力管理》 吉姆·洛尔/ 托尼·施瓦茨
如果只想通过一个概念或者笔记,就以为能掌握或者转变观念,那就天真了点。
这本书让你更加了解里面的细节。
按照我的理解,精力是我们每天最重要的财富,他就像我们的“魔法值”,当蓝条很满的时候,我们干什么都得心应手;
但蓝条变黄,变红的时候,我们就容易力不从心,想啥想不出,说话也乱说话,根本技己控技不了技己。
作者把精力的来源细分为体能,情感和意志,思维,从根本上说清楚我们的蓝来自哪里,最后更是有具体的精力管理训练手册。
尤其职场人遇到涉及精力管理的情况更多,非常实用且生活化的一本书。
四 《知行合一王阳明》 度阴山
没想到我更多是靠kindle+听书“阅读”的。
更没想到这是一本教科书”批判“的唯心主义的王阳明,但也是习推荐提倡的王阳明。
之前只是觉得他能想出心外无物的说法好牛逼。
“山中花的比喻”
说有一天他和朋友去看花,朋友问他,你常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你看这朵花,在山中自开自落,不随你的心而开落,你做何解释?
王阳明的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最早感兴趣是在亦须先生的课上知道王阳明,知道传习录,于是更想找他的事迹来看。
印象最深就是那个日本将军东乡平八郎的: 一生伏首拜阳明。
王阳明是个神奇的人,有传奇的一生,教师,军事家,思想家。
这本书更能理解王阳明的洒脱和智慧的日常——在听书的时候常有一种穿越回明朝,跟着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感觉。
里面关于知行合一的思想更是2016最值得琢磨的:实力反驳 知道很多道理,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知道而不去做到,这TM就是不知道,也不认同。
五 《七年就是一辈子》《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李笑来
承接着上一本,这也是李笑来反复强调的,你不去做某样东西,实质上只是你内心并不认同,另外这就是并非你的刚需。
很多道理你都知道,但最后没去做,那就不是你的道理。
从《把时间当做朋友》开始就觉得李笑来是说人话的,懂点道理的作者而已。五年前我是这么认为。
然后从2015年年中开始,一直到今天,他已经变成亿级富翁,以及“人生导师”。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前面大部分和理财丁点关系都没有,更多是个人系统的更新。
当然也有贬义来说是鸡汤洗脑——不过通常说这种话要么没啥判断力,要么连自己的三观系统都是破碎的。
更多的不在这里说了,我做的已经是把这个专栏安利给大部分人了。
题外话,感谢罗胖的“得到”。
六 《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徐斌
徐斌是我一直保持关注的财经作家之一,优秀的宏观经济学家,奥派经济学家代表。
说话狠,江湖气,喜欢卜蓍天下,关于时政和经济热点的解读,总有自己的独立的观点(而且是很容易就被墙掉的)
这本书是他之前出的,关于房地产,城镇化和人口,以及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不能说精准,至少我觉得是合理合逻辑,且符合自己的观察。
七 《麦肯锡教给我的写作武器》高杉尚孝 [日]
大学时是麦肯锡的无脑粉,后来知道不少书挂着麦肯锡的狗头卖牛杂的时候才醒悟。
这本书是在珠海一家书店,无聊翻到的,挺薄的一本纸书。尊重知识版权,而且对书从来不省钱的我掏出手机,在亚马逊下了单。
教辅书一般的存在,虽然是日本人写的,但是其中对语法,词汇和文章的解构,照样能应用到日常中来。
八 《精进》 采铜
《奇特的一生》 格拉宁[苏]
关于柳比歇夫传奇的一生,一个大小事都记录下来的传奇男人,异常理性,执行力一流。20多岁确立一生的目标,记笔记到70多岁,即使战争,丧子也没在时间统计日志里写出来。还有年月总结,普通人学到其分类和记录的习惯,过着一半充实的人生或许就不易。
他的一生是高产的,出版70多部学术著作,仅仅是到1955年他就收集到35箱地蚤标本,共13000只,其中5000只公地蚤他做了切片,这个工作量和成果已经足以让普通人惊叹了。
而他一年还有大量的通信,比如在1969年,他收到419封信,回复了283封信,发出69件印刷品,这些信件大部分都是认真的长信,而且内容题材无比广泛,文笔也是引经据典。
P.S 我只推崇 从这书认识到柳比歇夫这个神人,对书本身作者拗口的叙事方式(maybe翻译的锅),我是不推荐的。
这个范畴,书我推荐的是《精进》。这是一本满满的干货书,但采铜初次写书,精进读起来像学术论文一样——虽然他尽量克制了。
关于如何学习,具体对信息,知识和技能的阐述,都是每个人都应该作为成长的常识。
把时间放在个人成长上,绝对值得。
九 《横向领导力》 罗杰·费希尔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HOW TO LEAD WHEN YOU'RE NOT IN CHARGE.
其实道理也一致,当你在并无此责任时,主动去做事情,以及有此义务,其所需的能力和态度是想相通的。
没有人天生会做事,继续学习如何当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也是今年的必修课。
P.S 这个比德鲁克的书好懂一点,不知道是不是我层次领悟不到。
十 《沟通的艺术》[美]罗纳德·B·阿德勒 / 拉塞尔·F·普罗科特
别以为内向者就是自闭的傻逼,别以为沟通是天生情商高。
别被书名副标题误导而弃之不理,别以为是鸡汤本。
这是一本连版14版的美国心理学教材。
知觉,情绪,语言,学会倾听,冲突,亲密关系的处理...
没有人善于此,沟通,每个人都需要学习。
并非他妈生他来如此,也并非他妈教的。
面对同一场景,你的反应不该只有“应激式愤怒”或者“条件反射的自我防卫“。
外向者可以通过多历练这样的场景习得,但内向者同样可以都通过阅读习得。
以上九本可能都因为兴趣领域不同而兴趣寥寥,但这本书我愿意安利给所有我亲爱的朋友。
(比心)
2017年,我丢进未来信封的纸条上的目标是30+笔记,50+本书。
关于年度目标的事情,我想起李商隐有一次要去找朋友,但走在路上,看迷恋的花,就跟着花一直走,最后不小心迷路了。
是的,最重要的不是目标和结果,而是是出发的路上,沿途的风景和鲜花也值得欣赏啊!
这是没读过什么书,没啥文化的总结说辞。
而李商隐写下的是:
曾醒惊眠闻雨过,不觉迷路为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