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我正在宿舍的厨房里抱着台电脑,煮着传说中的辣鸡面。内嵌式的电磁炉静默着,大冬天里,少了些灶台应有的热腾腾的温暖感觉。公用的厨房里人进人出,人来人往,搭讪的,被搭讪的,都围坐在长方形的木桌上。见过一两次面或者没见过面的人们,聊做饭,聊家乡,聊有趣的教授,吃着,聊着,然后散去。还有半个月期末考试,半个月里还有各种ddl,紧张感压迫着神经,仿佛又回到那些个写着复习计划,每每想着考试就不得安心的高三,同那时一样,唯有饭点才是轻松自在的,与陌生的同学也可以谈得开怀。
还是少些口舌功夫,趁上这愉快的心情开始写稿吧。
如果读过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就会发现,一篇写给母校的散文,写着写着竟然大部分笔墨都腻在了康河的风光里。我没有那样令人钦羡的文字才华,亦不知哪里该轻描淡写,哪里该浓墨重彩 ,但对母校啊,一提笔,还是道不尽的思念,数不尽的感激,谈不完的珍惜。
科协,朝花,九班,这三个词就是我的七中。寝室的书架上还放着《未来梦》校庆刊和《朝花》为数不多的彩印142期,每一期杂志,每一代人,每一段故事,七中就是在这样延续。我的故事只能是我的,其他人看到这文字的感触定是由自身经历衍生出来的,共同的经历越多,拥有的感触就会越相似,那些和我共度了多少时光的人们啊,一定能明白这有多么可贵。你的故事也只能是你的,一定同我的大不一样,能和你分享这些故事的人,特别是能一直和你分享故事的人,都是七中给你的最好的礼物。母亲也是我的校友,她常念叨着感谢七中给了她这么好的一帮同学。二十多年过去了,刚刚从七中毕业的我,最感激的也依旧是它给了我这么好一帮同学朋友。
分数不高不低的我实在不适合教别人怎么考试,倘若一定要我给还能在操场上做韵律操打太极的人们说点啥,那一定是,好好享受吧,好好珍惜吧。高考结束各奔东西之时,一定会感慨命运的造作,到了大学,则是更多的迷茫未知,所以当下的一点一滴即便是苟且,也都牢牢抓住,要尽情尽兴。经历越多,会越明白自己心之所向,无论人或事,能在高中多了解自己,也很重要。即便是高三,生活也远不止学习啊,至少还要好好为分别这件事儿做准备呀,亲人和朋友,见的机会就只剩那么多次啦。
记得我高三的时候也挺迷茫的,为什么我一定要去高考呀?为什么一定要学这些呀?高考完这些疑惑也全都抛在我脑后了,直到有一天大学语文老师谈到梦想这个话题,说她曾在北大读书时听一个著名经济学家的讲座,学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人人都向往山顶的风景,如果有很多通向山顶的路供你选择,你会选哪一条?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任何一条路都是通的,不存在对错,但学者说,要是我选,我会选离我最近的那一条。我想,这真的是一个合适的答案去回答曾经的那些为什么,高考这条路,当我意识到的时候,我就已经走在半路上了,对我来说,哪里还有更近的路呢?至于学习,这就很简单啦,因为自己太腊鸡了嘛,不学啥都干不成,大学里每一个老师都说的一句话“求学不是求分数”,学习的确是看重结果,但这个结果的名字叫“能力”,不是“分数”。
除了能力,我上大学后依旧在学习的另一点叫做Be considerate。站在他人立场考虑,做人体贴入微,做事细致入微,这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毕竟人和社会都是一本大书呢。我坚信这会受用一生,从写文章到办活动再到交朋友,从求学到求职再到求偶,能做到这一点,就成功一大半了。而这一点,自高中毕业上了大学才慢慢懂得,光说也不太有用,总有一天能体会到的。
我与你一所高中,而如今我在一 所身处大陆的港校学习。我的大学呢,它极其特殊,但它的特殊性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在这里,我时时刻刻能体会到科协所信奉的自由、公平、勇气;在这里,我能感受到什么叫人文,什么叫情怀;在这里,我看到了对个体最大的尊重,对“人”更深层的诠释。这是一所年轻的大学,但因为年轻,它充满着朝气充满着活力,也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它不适合每一个人,但一定适合你们中的一些人,如果以上有你所爱之处,那这里一定是个不错的选择。(有兴趣了解可以来找我~)
想讲的差不多也讲了,我去吃我辣鸡面啦(真的super 辣!)。大冬天的,也不知道你们拿到书是什么时候了,如果看饿了,就去吃一圈火锅吧,累了就歇歇,没有什么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