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军老师《手指》
我们讲文从文,到己,再引家庭,或到名人轶事。这已是我们能想到的最远的地方,但是张老师从名人后再引名著,再类比作家,再分析丰子恺的语言特点,再由语境来思考对话,最后落实到了写。可以说一个半小时的课中,孩子们的思维打开,引申,再表达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没有断裂,尊重学生思路,完全由心而出,不急不躁,不多说却句句到位。
或许在我们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延伸不了那么多的知识,但是,从这节课能看出对老师的要求真的很高,对文,对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名著,对作者,而另一条线是对读,对表达,对分析,对联想,对书写,对名著的认识。相互交替,不复杂却充实。每一个点要求老师要有准备,也要求在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联系时不露痕迹却目标明确。虽然在两条线中绕了一圈但最后回到了丰子恺的语言特点和《手指》同类型的“眉、眼、耳、鼻、口”真正的学会是会运用。
所以在这节课中学生学了《手指》,学会了认识自己,周围的人,家庭,某一类人,学会了抒发情感,学会了在名著中分析人物,学会了运用同样的语言特点书写,学会了怎样读书,学会了以后怎样联想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