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8日 课程:康复训练
二年级的小聿是很可爱的小孩。他最大的特点是好像从不关心周围世界里的人和事。视线一直不停歇地四处飘着,从地板上人们的脚步,到移动的扫帚,到墙面的贴画,到墙角的柜子,到窗户的玻璃,再到黑板……
第一节课,因为风大,说好的室外活动被取消,说好的计划被打乱了,小聿便不开心了,他开始哼哼唧唧,时不时会露出焦虑的表情,哭丧着小脸。在教室里,老师组织大家一起玩点名传球游戏,小聿并不关心球会在谁手中,但是在老师叫道:“小聿,接球!”时,他会伸手将球接到手中,只是脸上不会有接到球的喜悦表情,好像对于他来说,他并不觉得接球是一个游戏。而老师让他选择传球对象时,他会执意要求传给某个小伙伴,当老师让他选的小伙伴之外,重新做出选择时,小聿发出不满的哼唧声,但还是完成了老师的要求。
接下来是“跪走时间”。老师放音乐,小朋友们排成一列,随着音乐,跪走绕圈。场面真的是十分可爱。小聿跪走姿势很标准,小腰板挺得直直的,只是视线依旧在四处移动,显得注意力极其分散。老师要求大家在音乐变换时,改成爬行姿势,但小聿并没能理解老师的意思,或者说他并未对老师的话产生任何关注。但在发现旁边小孩子变换了姿势时,他也改变了自己的姿势。
下课铃打响,课间时间到了,老师让小朋友们自己穿鞋下坐垫,要喝水的喝水,要上厕所的上厕所。老师的吩咐还没说完,小聿已经不见人影了。准确来说,下课铃就像一个小聿下课模式的开启信号,他听到下课铃,就立刻穿鞋、去卫生间、回教室、拿水杯,老师问他要做什么,他并没有回答老师,迫不及待地跑向了去水房。小聿迟迟不回教室,我很好奇他在做什么,便到水房看他。他正在水房里玩墙壁上的“串珠玩具”,看见我的出现,没有任何反应,不惧怕我,也不和我打招呼。玩了一会儿,他走到水房的亮堂堂的铁门前,贴着门摇晃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玩得津津有味,甚至还趴到地面,大概是在试图从门底下能不能看到躲在铁门里的影子吧。这时,上课铃打响了,小聿站起身,叫道:“上课了!”然后传来了老师叫他名字的声音。他立刻迈开小脚,迅速跑回教室。
第二节课,老师让小朋友们从垫子一边跪走到另一边,找指定食物的图片,完成任务后,可以获得好吃的零食作为奖励。在老师没叫到小聿的名字时,小聿便乖乖地坐在垫子上,继续玩“眼神飘移”,旁边的小伙伴拉他的手,他并没有加入和小伙伴的互动中。到小聿找图片了,他慢悠悠地跪走到对面,并没有要和旁边一起跪走的小伙伴竞争的意识,找到指定图片,老师和他一起数图片的张数,“1,2,3,4”小聿可以跟着老师数数,数完后,老师问小聿有几张图片,小聿却说不出答案,只是重复老师的问题“有几张图片?”。当老师问小聿想吃什么,让他在薯片和山楂之间做出选择时,小聿毫不犹豫地回答:“要吃山楂。”
小聿真的很喜欢吃山楂,所以他在不到自己玩游戏的顺序时,也再次挪动小身子,迅速地跪走到对面,把山楂的图片找到手中,拿到老师面前,但老师很坚定地告诉他不能吃山楂了,这时,小聿很严肃地强调了自己的意愿:“我要吃山楂!我要吃山楂!我要吃山楂!”然而,老师以更坚决的态度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尽管他有些沮丧,但还是乖乖回到自己的位置。
第二节课的小聿,终于从室外活动计划发生改变引发的焦虑中出来了,他心情应该是很愉悦的。他嘴里的哼唧声变成了哼唱声,给课堂带来了干扰。老师便让他起立,贴墙站,刚一站到老师旁边,小聿便开始很焦虑地数数:“1,2,3,4……”,老师打断了他,说没让他数数,问他能不能安静,他立刻回答:“安静”,于是老师让他如愿回到了坐垫上。然而回到坐垫的小聿还是不由自主地发出哼唱的声音,眼神保持游离状态。
即将下课了,老师让大家把图片贴回墙上,贴图片时,小聿一定要把相同的图片贴在一起。下课铃打响了,小聿再次迅速穿鞋,跑出了教室,我很轻易地在水房发现了正在铁门面前玩得很入迷的小聿。听到老师叫自己的名字,小聿立刻回到了教室。老师责问他:“没说下课之前,能不能跑出教室?”小聿明白老师在责骂他,表情很焦虑,立即回答:“不能跑出去!”老师便让他数数作为惩罚。小聿很熟练地从1数到了10。收拾完书包的小聿开始在教室贴墙走动。
观察总结:
1.小聿不喜欢计划被改变。
2.对课堂活动注意力很小,对周围人的互动不关心。
3.喜欢山楂。
4.喜欢在铁门前看自己的影子。
5.能感知谈话对方的情绪,对责问感到焦虑和惧怕。
6.能使用第一人称。
7.小聿可能有的“惯性行为”:心情平稳愉悦=嘴里无意识哼唱;下课铃打响=穿鞋、上厕所、装水、玩铁门;贴墙站=惩罚=数数;相同的图片排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