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美国作家Richard Louv的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被翻译成中文并出版,其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术语自然缺失症(nature deficit disorder, NDD)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探讨。据不完全统计,居住在大城市里的孩子99%都有这个症状。
自然缺失症指的是一种现象,即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的完全割裂。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种需要医生诊断或需要服药治疗的病症,而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危险的现象,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
造成自然缺失症的原因主要有:父母阻碍儿童在户外玩耍,可供玩耍场地的减少,以及电子产品的日益盛行。
蒙特梭利曾经在她的著作《发现孩子的潜能》里大声呼吁“儿童应该回归大自然”。她提到“给孩子自由吧。鼓励他们,让他们下雨天在外面跑;当他们找到水坑时,让他们脱掉鞋子;让他们在沾满露珠的草地上赤足奔跑、踩踏......清晨当朝阳唤醒他们也唤醒万物,让他们大喊大笑......"
因为无法自由地接触大自然,儿童不再理解食物的来源,不再认识家乡的动植物,不再对家乡的地理感兴趣。 在学校中,儿童的学习水平也在下降,特别是创造力的下降(由于在自然中玩耍为主动的发现,而玩电子产品或看电视为被动的接受)。
在面对这样的困境,有些父母选择这么做:
李亚鹏在谈到对女儿李嫣的教育时说,”我们做科学观测,我们在十三陵水库的湖边选择了一个固定的地方,每年的24个节气那一天我们尽量全家一起,我的母亲,她的妈妈,还有我,还有她,我们去那个固定的地方做水温的测试,空气湿度的测试。如果是惊蜇,我们去找一个苏醒的虫子,我们会辨别植物......我们日积月累下来,大概六年,一年24次,大概一百五六十次,风雨无阻。
10个月的小孩怎么知道科学观测呢?父母是孩子教育的一级环境,孩子天生会对父母有行为和言行模仿的特性。所以,我们抱着她的时候就开始做刚才所有的一套流程。当她一岁多开始走路的时候,虽然她看不懂那个表,虽然她也不会用相机拍标本的照片,但是她已经开始去量,去摸,去刨土,拿着相机像模像样的拍。
积累到现在,跟一般的孩子相比,甚至跟某些成人相比,她认识的植物可能都要更多一些,她对自然的了解,跟自然的亲近可能要比更多的孩子好一些。这样的一些教育我想未必是应付高考的,也不是所谓的教育所需的内容,但是在这样一个年龄阶段我希望能够给她更大的可以拓展的未来。
与自然多亲近,让自然唤醒人的成长。这也唤醒了我们这些常年蜗居大城市,闭塞于水泥丛林中的‘现代人’,重归自然的美好愿望。
蒲蒲兰绘本馆就出版了一本自然博物学情景认知绘本,叫做《树木和森林的世界》。
绘本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带领阅读者近距离观察从远古至今、从北半球到南北球自由栖居的动植物。
从树木的个体,讲到森林的整体,从微观到宏观、从科普到人文,阐释树木和森林及其衍生世界,涉及植物学、经济学、环境学及文化。
利用多元的科普知识和有趣的科学实验,召唤孩子走向户外,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博物情怀。
”尤其是对于那些从医院出生,在楼群中养育,再到校园中接受教育的儿童来说,读读这样的非卡通和非童话式的现实版的树木和森林的世界,对于自己和地球的未来都会有深远的影响。没有了原始森林的地球是十分悲惨的;而不懂森林是何物,对地球森林的去向漠不关心的人,未来会是一片灰蒙蒙的世界。“著名植物学家杨斧爷爷这么说。
但愿这部《树木和森林的世界》能够唤起更多的父母能够带着孩子去了解森林、关爱森林……用身心去感受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