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尝试写作之后,我才真正明白,对于学生来说,作文为什么那么难!
01
先说说之前的观念吧。
作为一个“专业”的语文教师,我一直自以为学生写不好作文无非是不懂得写作的一些的技巧,比如细节描写,开头结尾的方法,修辞的使用,点题扣题、环境描写等。这样的自以为是,让我在作文教学时一度只注重技巧的灌输和训练。
技巧的训练当然有用。但说实在话,这样训练的结果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至少你会发现,班级的作文平均分并没有提高多少。
老师拼死拼命地教,学生也在用心地学,效果却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原因就是:学生写作的问题根本不在技巧上,而在内容上。老师们改卷的时候对于这点感受应该更加明显。同样面对《让心静下来》这个题目,全级300个学生,竟有将近一半的人写的是考试。大家说说,这样的作文,分数能高吗?
当然,我们班最高分写的也是考试。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是,这位同学很会描写和点题。所以说,技巧训练有用吗?肯定有用。但如果孩子能够在内容上再创新一点,分数肯定更高。
由此可知,学生作文写得差,跟老师重形式,轻内容的教学方式,不无关系。
02
弄清了问题所在,应该就能对症下药了吧。
没那么容易。
我仿照肖培东老师《好久不见》的课例,试着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什么时候,我们需要心静下来?”
学生七嘴八舌:考试的时候,与同学闹矛盾的时候,老师批评的时候……
“你们讲的都是学校里的事情,其它呢?”
学生恍然大悟:“跟父母闹矛盾的时候,爸妈吵架的时候,看见别人打架或有困难的时候……”
“有悟性。那么这个题目只能写自己吗?”
学生无动于衷。
我继续提示:“我们将“我”换成其它的事物,比如一株花、一棵树,一只鸟,一辆共享单车会不会有需要静下心来的时候?”
学生还是无动于衷。少数同学甚至开始有点骚动。
我明白骚动的含义,那意味着孩子完全不认同老师的看法。所以我适时停了下来。内心宣告第三层次选材引导失败。
当然,如果当时自己能写作一篇下水文,让孩子提前阅读,也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尴尬了。
可是我更关注的是,为什么孩子们会不认为身边的事物也会有需要心静下来的时候呢?
原因很简单,孩子们从来没有关注过身边的小事物,他们又怎会想到要写小事物呢?
03
我想起了我两岁半的女儿芒果。
每次陪她散步,她就会各种叽叽喳喳:
妈妈:
小花为什么不回家找妈妈?
大树不穿衣服。
叶子在跳舞。
蜗牛偷走了我的面包。
我是老虎。
我要变出草莓味的妈妈。
……
最关注身边小事物的人,莫过于儿童了。他们有着天生的想象力,认为万事万物都跟人类一样,具有丰富的情感。所以,他们脱口而出的每个句子,都像一行诗。
儿童受好奇心的驱使,会久久注视感兴趣的事物,这便是他们能和万物感同身受的原因。
而这个习惯如果能够继续保持下去,孩子就会慢慢培养出对周遭事物的感受能力。这样,等到上学需要写作文时,他们对于身边看来琐碎平凡的事情,却能独具慧眼。
对这样的孩子来说,只要表达不差,想写出好作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没有培养好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当孩子饶有兴趣地观察蜗牛慢慢蠕动的时候,父母却赶时间催促;当孩子捡一片树叶,抓起一把沙子的时候,父母却嫌弄脏了手;孩子对雨感兴趣,想要在雨中跑一跑的时候,尽管只是毛毛细雨,父母却担心其生病;甚至当孩子对乞丐施以同情的时候,父母一句话泼过来:那是骗人的。
孩子小的时候,扼杀了其接触自然,探索自然的能力,试问,又怎么能培养出感受力强的孩子呢?
总而言之,孩子写不好作文并不是单方面的原因。既有来自家长的前期培养,也有来自老师的后天教育,更有来自孩子自己的不观察,不思考,不阅读。家长的前期教育已经错过,不妨利用假期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开拓视野;教师在教学时,最好能将内容形式并重;而孩子们,对待周遭的人和事,不妨多点观察和思考。毕竟,我们的心不能只装下小小的自我,也要能装得下大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