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这一章是徐文兵老师《知己》的第50章。我之所以特意提到前面来写,是因为前几天听一位朋友感叹中医关于津液的论述相较一般人的理解很颠覆。这位朋友也在自学中医,但是她觉得中医书读起来真的很打脑壳。
到底有多颠覆呢?我重新捋了捋第50章,发现至少能整理出4、5个能推翻一般人以为是常识的论点。
第一个推翻的就是被很多人奉若圭臬的“每天喝八杯水”。
“每天喝八杯水”这句话是什么时候提出?什么时候流传开?什么时候登上神坛?当今社会,它被推崇、普及的程度堪比另外一金句“每天走1万步”。后者今年被BBC揭露来自一个日本的商业推广噱头,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因为我年龄已然不小,自幼热爱收集、阅读时尚杂志,早年尤其爱看港版《ELLE》,后又混迹各类时尚论坛,本身又接触了美容及化妆品零售业20多年,深知这是一个爱讲故事的行业。(考考大家,“米酒女工美手惊艳”的故事是哪只牌子?再来一个,“悲情工程师毁容自救,神秘配方竟需听海”又是何方神品?)
所以我很有理由相信,“每天喝八杯水”的理论最初也是来自日本的化妆品商家,后来又被香港同行发扬光大,直接推出一个牌子“八杯水”,再来就是蓬勃发展的保健品市场推波助澜,使之日益深入人心,至今日,已深深刻入每个人的大脑。
从逻辑上,每天喝八杯水,比每天走一万步更经不起推敲。八杯,八大杯还是八小杯?
从医学上,徐老师说了水跟体液是两码事。喝水过多反而给身体造成负担,甚至会得病。
地球表面70%都是水,人的体重70%以上也是水,前者说的是面积,后者说的是质量,两者本不相干,但一般人常举例用来晓之以理,说明天地人相感相应的道理。
确切的说在人体体重7成以上的并不是水而是体液,你刚喝了一瓶水停留在胃里,或者你憋了一泡尿存在膀胱里,这就不能算是体液,前者有待人身转化,吸收变成体液,而后者是体液代谢以后排出的废水有待排出或被吸收再利用。
很多人以简单粗暴的思维认识身体和世界,把水等同于体液,把人当成了试管,以为灌进去水就会直接变成体液,所以就出现了无论大事小事,无论何种疾病,多喝水,成了万能利器,衍生出了每天要喝8杯水,早晨起来先喝一杯水,等诸多养生保健的谬论。
徐老师说水需要被温暖消化、过滤吸收以后才能变成体液,首先水不是体液的最显著区别就是温度,人的体温是36.5摄氏度,你喝冷水,冰水或者直接嚼冰都需要用肠胃把它融化、加热到与体温相同的温度,才能被吸收利用,这需要消耗人体内部的热量。
碰上肠胃温度低的人或者一时喝进大量冷饮的情况,冷水暂时不能被加热,反而会冷却、降低周围组织的温度,造成组织液的凝滞阻止腺体的分泌,具体过程和数据可以参考冰敷的效果。
最终的结果就是喝冷水不仅不能补充体液,反而阻碍了体液的循环,出现越喝越渴的情况,或者出现胃里“咣咣”有存水,而口腔却极度干燥的症状。中医称之为水气病,日本汉方医生直接称之为水毒。
第二个被推翻的论断是“冷水更解渴”
现在很多人喜欢直接喝冷水、冷饮,以为更解渴。
中国人历来主张喝开水,喝温水,除了卫生消毒灭菌的因素外,喝热水能方便人体,消化吸收,快速促进津液生成。喝水并不能直接解渴,生津才能止渴,只要能生津不喝水也能解渴,想想望梅止渴的故事就不难明白其中的道理,相较喝冰水,喝热水不仅不会消耗肠胃能量,反而能补充热量,一方面补充水分,另一方面促进体液代谢循环,“津津有味”、“津津乐道”,就是体液得到补充的表现。
早年间没有冰箱的年代,北京人在三九天凿冰,切块存放在房山的溶洞里,到了夏天拉到城里去卖。赶马车,运输冰块的人一路辛苦颠簸,燥热焦渴难耐,进了城往往都要敲开街坊或茶铺的门,向主人或店家讨口热水,热茶喝完了,作为回报,敲下几块冰给恩主。
拉车的人,自己车上有冰,为什么不去吃冰解渴呢,搁现在谁都不理解,夏天大家不都是买冰棍儿,冰激凌吃呢,其实没啥不好理解的,吃冰棍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吃冰棍不解渴,甚至越吃越渴的感觉估计谁都有过。
天热时喝杯热茶,回甘的感觉就是有了唾液分泌,再喝,头面体表轻发汗,发散燥热。继续喝腋下生风的感觉,就是腋窝出汗了,腋窝是手少阴心经第1个穴位极泉穴的所在,这里出汗或分泌狐臭黏液,扰心的热毒就有了发泄出口,内心的燥热烦闷就会消散,达到“心静自然凉”的目的。
同样的道理,夏天闷热潮湿的时候,你可以图一时痛快,冲个凉水澡,洗过之后会感到长时间的燥热。而同样状态下洗个热水澡。换来的却是长时间的清凉。现在又有个别人叫嚣指责说中国人喝温水和开水是陋习,是当初卫生、灭菌、消毒不严格的产物,现在卫生条件好了,就要学外国人喝冰水、喝凉水,甚至提出来月经和产后喝,凉水喝冰水也没事,这种无视人种、种族差异,骤然改变几千年形成的饮食生活习惯的做法,只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事实上中国人到北美留学或工作生活,一般不到两年都会罹患花粉症,这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有直接关系。在美国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都是冰水,有些学生为了喝热水,带保温杯上学,都不被允许。因为学校担心热水会造成烫伤,再加上冷饮,尤其是碳酸冷饮和冰牛奶的摄入,使得中国人温暖的肠胃逐渐冷却,胃肠道腺体分泌功能衰退,肠道各种消化酶遇冷失去活性,这就造成了很多营养物质未被充分分解、消化就被吸收,成为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变态反应,出现各种过敏症状。
在现代医学对抗性的诊疗思路指导下,医生不让患者反思自身饮食习惯的问题,而是去寻找过敏原,找出一个个的敌人,然后就建议患者尽量不去接触呼吸或摄入相关物质。但是无论医患都没想过,为什么以前不过敏,现在却过敏了,应当追究过敏原的责任还是追究受体的责任?现代医学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思路也很可笑,只是压制人体的过敏反应,所以很多所谓的抗过敏药都有严重的副作用,造成人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北美也出现了很多驾驶员因服用抗过敏药而打瞌睡诱发的车祸事故。
事实上很多过敏患者在回国以后过敏的症状逐渐减弱,甚至不治而愈。原因不是过敏原消失了,而是因为饮食生冷的习惯得以纠正。
不渴不喝,喝必热饮,饮必三口是为有品,不是穷讲究,而是这么喝水才能快速转化为津液。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国人喝功夫茶的杯子为什么那么小,贾宝玉也把“咕嘟”喝水的刘姥姥称为牛饮,徐老师说,这不是文化差异,是进化差异。
第三个被推翻的论断是“喝滚烫的水容易得食道癌、胃癌”。
与喝冰水的人不同,有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喜欢喝滚烫的水,现代医学发现这种人的口腔癌,食道癌和胃癌的发病率远远高出普通人,这一论断也吓坏了很多人,他们因此不敢再去喝开水。
其实这一论断是典型的颠倒因果,不是习惯喝开水的人容易得癌症,而是容易得食道癌,胃癌的人喜欢喝滚烫的水。
中医诊疗超越了物质层面进入了能量和信息的高度,因此虚、实、寒、热的概念贯穿始终。人的体质不同,对寒、热、温、凉的感觉体会也不同,有的人皮糙肉厚,有的人弱不禁风。
临床上看到很多阴寒内盛的患者,自诉无论多热的饭菜、汤水喝到嘴里就能变凉,这些人经过治疗吐出很多冰凉的黏痰浊唌之后,这种阴寒的状态和感觉才会消失。而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为滋生肿瘤提供合适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