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由兩位創業研究領域大咖Wiklund和Shepherd在2005年所發表於JBV的文獻,其探討的主題是創業導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與中小企業績效的關係。
先前基於EO的文獻多數探討EO與企業績效的關係,但實證研究的結果卻大相徑庭,有的研究發現了EO與企業績效之間的積極影響,而有的研究結果卻未發現這一觀點。因此,本文試圖了解EO對中小企業的績效是否有積極的影響?
基於Lumpkin 和Dess 1996的文章(有介紹EO的定義,這裡就不贅述了),EO與績效的關係取決於內外部要素,即不同環境對於企業EO與績效之間的關係產生不同的影響。在當前商業趨勢下,縮短產品的生命週期,面對不確定性不斷尋找新機會是企業獲利的主要來源,因此,對於EO的應用就尤為重要。
EO為企業提供了一種策略導向,作為創業型企業就應該專注於產品市場創新(Innovativeness),承擔相應的風險(Risk-Taking)以及要具有主動性(Proactiveness);其中創新代表新的想法產生,追求新的機會並將其應用於現有的產品或技術中;主動性則代表企業應該了解市場需求採取行動並試圖建立新進者優勢;風險承擔性則代表企業願意將大量資源投入結果未知的項目中,反映了企業願意跳脫久經考驗的情景,冒險進入未知領域。許多研究的實證結果也支持了 EO對於企業績效有積極影響,因此:
H1:EO對於中小企業的績效有普遍積極的影響(文章與先前研究的區別在於本文專注中小企業)
其次,先前研究指出環境特征與企業績效有重要影響,將環境與企業屬性相匹配能夠實現更好的績效表現,而未能實現這一匹配/校準的企業將會被淘汰。由於環境的動態變化,企業也必須時刻校準策略與環境的匹配程度,一旦脫離則會對績效產生負面的影響。同時,動態變化的環境使得消費者/競爭對手的偏好/需求的改變變得不可預測,而這樣的動態環境使需求改變,也造就了新的機會,而具有EO的企業在這種動態環境下能更好的發現機會,因此,EO與在動態環境下會使得企業績效更好。
H2:EO與中小企業的績效受到環境動態性調節,環境動態性對於EO與企業績效有正向的促進作用。
另一方面,先前的研究專注於了解環境--結構--策略的關係,忽視了企業如何應用內部資源並於環境相結合。對於中小企業而言,資源限制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而企業追求創業策略往往西藥資源。因此,如何獲得更多資源,尤其是金融資源多於中小企業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在創新方面需要投入資金外,財務資源也為創新策略的實施提供了空間,加速了新產品的發展。此外,金融資源也可以幫助中小企業降低失敗的風險,刺激風險偏好的行為(有錢才可以專注於拓展市場,互聯網企業有錢燒才能擴張和創新,若沒錢則不一定敢冒風險),同時,主動將現有的、處於生命週期成熟期的產品和技術加以創新業需要有資本助力。
H3:EO與中小企業的績效受到財務資本獲取性調節,獲得充足的財務資本對於EO與企業績效有正向的促進作用。
雖然上述兩個假說提出了環境動態性和財務資本對於EO與績效的關係有促進作用,但企業除了單獨從兩者中獲利之外,還可以從兩者的相互關係中獲利,即快速變化的環境可能也會對資源產生影響,相反若企業沒有資源就算是在動態環境下發現機會也無法實現。因此:
H4:a.中小企業的績效與EO、環境動態性以及資本的獲取都有關係;
b.企業有較高的EO同時在動態環境和獲得充分財務資源的情形下會有最好的績效表現;
c.企業有較高的EO同時在穩定環境和無法充分財務資源的情形下會有最低的績效表現。
數據和方法方面,作者用的時間序列的分析,而非Cross-sectional方法,進行階乘回歸,從UC-Select數據庫中隨機選擇4類中小企業,共808家,隨後時隔一年對其進問卷和訪談,由於時隔1年,最終完成前後兩次的企業只有413家。
變量方面:
中小企業績效:結合成長性(4 indicator)和財務績效(現金流)兩方面;
EO:8個Items,7點量表進行衡量;
財務資本的獲取:通過管理者的滿意度來衡量(算是文章衡量方面的一個亮點);
環境動態性:Miller (1987兩篇文章)4個Items,7點量表。
控制變量:企業的大小和年齡
作者對VIF值也進行了測量,皆小於4,因此可以排除多元共線性;
從回歸結果看,控制變項是存在顯著的影響;在第二列模型可以看到EO與中小企業績效的回歸係數為0.18且顯著,因此假說1被支持;在第三列模型中,EO與資本獲取、環境動態的相關性結果和績效關係皆未達到顯著,因此假說2和3沒有被支持;在最後一個模型中,EO、環境動態、資本獲取三者與中小企業績效的回歸係數為1.03且顯著,表明假說4a被支持;隨後作者又進行了多群組的分類,將環境動態VS穩定;資本獲取HIGH vs LOW進行相互組合
通過多群組的結果發現,在高水平的EO下,穩定的環境和較低的資本獲取程度反而會有高績效;而動態環境、較高的資本獲取卻有最低的績效表現。(H4的兩個假說均未被支持,而且結果與假說完全相反)
總結:在結論部分作者對實證與假說完全相反的結果進行了論述,作者認為從RBV的觀點:差異的組織資源會產生差異化的績效,這一觀點可以對本文的結果進行支持。(但我覺得有點牽強)
此外,作者也指出實際商業中例如電子商務行業,環境是動態變化的,同時資本獲取也是較高水平,但這時企業應該專注於內部開發(如發展高效的物流體系)而非發展新產品。
最後,作者也呼籲對於EO和績效關係的調節變數應該進一步被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