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经听蔡康永说过:“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们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深以为然。
我觉得,孩子是一颗种子,他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有自己成长的特点,对待孩子应该像对待种子那样,给他时间,细心引导,耐心对待,让他慢慢长大。
相反,如果我们没有把孩子当作种子,而是把他当作需要我们来涂画的一张白纸,一幅作品,我们会怎么做呢?
我们会小心翼翼地呵护他,涂画错了会想办法修改他,用自己的意志在上面涂画。有些人不擅长画画,可能还会把这张白纸交给其他人,请人代为作画,甚至当我们不满意自己的作品的时候,会希望换掉一张重新画……
所以,对待孩子的方法很重要,我们要从一开始就知道孩子是一颗种子,了解他的生长特点和习性,知道他的生命周期,不要因为他一直不开花而责备他,因为他可能是一颗参天大树。
02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家长,没有用对待种子的方法对待孩子。
和我家大宝从小一起玩的一个小朋友,从幼儿园开始就被爸爸妈妈安排上各种补习班,他明明不喜欢学钢琴,爸爸妈妈硬逼着他学,有时候还会因为没有好好练琴而打他。 时间长了,他一跟小朋友聊到弹钢琴就是一幅呆呆的表情。
小孩子一定要学习弹钢琴吗?每个孩子都适合学习钢琴吗?我觉得未必。
我认为这个孩子的父母就把孩子当成了需要自己涂画的白纸,在上面涂画自己的志愿,而不是孩子的。被这样对待长大的孩子,不知道以后做事情会不会有自己的想法,会不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03
当我们把孩子当成种子来对待,教育孩子的人又是怎么做的呢?
记得《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里,小豆豆因为和普通的孩子表现不一样,她有很多的问题,很多的想法,所以被一所普通的学校要求退学了。 她的妈妈没有因为她被退学而责备她,而是积极为她寻找合适的学校。就像园丁为种子寻找适合它的土壤、环境和培育方式。
幸运的小豆豆也真的到了她向往的学校——巴学园。
他们的教室是有趣的电车教室,他们吃饭的时候,老师会让他们品尝“山的味道、海的味道”,他们会进行“温泉旅行”,他们有自己的“游泳池”,会让孩子们在炎热的夏天自由游泳。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课间休息的时候,每天会有一个孩子站到大家中间说话。有一天,轮到一个比较腼腆的男孩子不想说,校长先生一步一步耐心引导,这期间的氛围一直是快乐的。到最后,“那个孩子有话可说了!”
原文是这么写的: 先生热烈地拍起手来,小豆豆他们也使劲儿鼓掌。站在中间的那位“然后呢……”的男孩,也一起鼓起掌来。礼堂里一片欢呼的声音。 这次鼓掌的情形,即便那个男孩长大成人以后,也一定不会忘记吧。
每次读到这里就感到很温暖。
我家大宝非常喜欢这本书,从头到尾已经读了两三遍了,每次看这本书,眼里都闪烁着快乐和幸福。还会对我说:“妈妈,我也想去巴学园。”
在这么温暖有爱的土壤和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被尊重被理解,长大以后也一定是温暖有爱的吧。
04
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说:“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
我们要做的,不是要求孩子长成一朵美丽的花,也不是要求他长成一棵松柏或者紫檀等名贵木材,而是提供足够的养分、阳光和好的环境,让他能够自由成长,同时正确的引导他,修剪他,用爱滋养他,让他健康快乐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