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读《秋声赋》,感受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情怀,良有以也。
天地是多么地广阔,人的生命仿佛一瞬之间一般。中国古人感慨“天人合一”,又想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情怀广大,如同范仲淹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想要在宇宙中,为人类这一群体谋福利。这种情怀,远远不同现在的职业意识。如今为官,多是一份职业意识,能则尽其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要么就谈建功立业,其实多归于私利。而当时的士大夫,如王安石等,主张改革,并不是为一人一时之利,乃是出于一种深刻的使命和担当,一种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这种情怀,使得他们虽然身居高位,过着好日子,却仍然“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所不能”,这不是如今某些想要“向上爬”的心思,而是实实在在想为老百姓做点事的情怀。
人到中年,也知道生命的变易, 古代士大夫往往闻秋而悲,如刘备叹“髀肉复生”,光阴已逝,理想尚未成就。欧阳修几经官海沉浮,虽然老有所依,但心中仍然有这种霹雳澎湃的感慨,遂汇成了这篇《秋声赋》。
文章从“夜读书”写起。曾经很羡慕古代才子“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生活,在生活节奏缓慢的古代,古人从读书上感受到许多单纯、高雅的乐趣,一书、一灯,往往一对就是天明,如果再有解语的花儿夜里前来添上一段香,则更是温馨别致。我想起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人观察中国官员,认为他们效率低下,其实这正是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大不同。在农业社会里,日升月落,生活节奏是天然的,尽管有大任务要去做,但讲究的不是效率,而是长远。这种生活模式,无疑使人的精神更加清明。
秋声如“赴敌之兵”,秋声“呼号愤发”,在欧阳修的笔下,秋声虽然悲,但是壮烈,而且他称之为“天地之义气”,是正义的象征。它的杀并不仅仅是为了杀,而是为了以杀促生,“物过胜而当杀” ,剪掉一些生命的累赘,万物才能更繁茂的生长。
然而,草木有四季的轮回,人生到了晚年,不可能再轮回成青春。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操心的事情太多了,“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一生之中,思想要经过多少的生生灭灭,以一个都市人一天的生活为例,他要处理的大小事情加起来,恐怕真有几百件了,再加上微信等传媒带来的碎片化消息,在金钱的鞭策下,真是身心俱疲。我如今有这种感慨,上班了,周一就想着周末,白天就想着晚上下班,回到家,忙忙碌碌一会,不知怎的又要睡觉了,假期也好像是碎片一样,一会就消息了,转眼就等退休了,真是人生大悲,最好的年华都不知道贡献给了什么!
唯文字有灵,能千古传音,在我们琐碎、苦难的生活里,唯有文字是超然的抒发。所以我想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寄托在文字当中,通过与文字每个当下欣然的相会,碰撞出人生激情的火花。这是我个人的方式,也是古代士大夫往往采取的方式。试想苏东坡,他被困在黄州,所以借《赤壁赋》互相对答,一个是感叹人生“须臾”的自己,一个是旷达超然的自己,了悟“物与我皆无尽也”。其实真理也是我们的一种抒发而已。没有“物与我皆无尽也”这种高度真理的自信,如何能度过有涯的人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反省,可是反省完了,还是要过这种生活,因为风云激荡,人不能跳脱自己的使命,刘备忽然放弃了兴复大业,到田间去做个庄稼汉,这不可能。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其使命。但当天命不达的时候,偶尔在心中自我宽慰下,这是人之常情。正是这份人之常情触动了我们,草木是无情的,有情的人,会自我安慰啊。
清明节,阳光灿烂,天青日晶。想起那些诗词歌赋的香气,它们曾经伴随我艰苦的求学生活,每天念起这些诗词歌赋的时候,莫名感到一股气势,天风海涛,自见古人情怀。而超越于生命每天定时上下班的蝇营狗苟,我想,生命应当是一趟美妙的旅程,而每个过去的古人,都以他们的文笔,邀请我们做一次次的心灵之旅。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生命当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