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孩子和他爸爸一起玩一个硬币游戏,要求一切按他制定的规则来,输赢定性后孩子不依不挠地说不算,要重玩一遍,高同学不肯。这下惹恼了孩子,哇哇大哭起来。
高同学起身干自己的事去了,我在忙着准备晚饭。孩子看着没人理他,越发哭得稀里哗啦。我忍着不去理他,并和高同学达成一致意见,让孩子哭一会儿吧,把那些负面情绪好好发泄出来。
没过多久,他由嗷嗷大哭变成了抽泣。我看着时机接近成熟,放下手中的活,蹲在他眼前,温柔地看着他梨花带雨的小脸,好脾气地问他:哭一哭好点儿没?这一问不要紧,翻倒惹得他哭得更凶了。我起身继续做饭。
又过了一会儿,他有些平静下来了,这次我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计,只是随口问了一句:哭完是不情绪好点儿了?高同学也顺势坐到了孩子身边,告诉他:你什么时候哭好了就提醒爸爸一声。孩子不好意思地扑哧一声乐了,高同学进一步跟进:兜兜,你想想多大个事儿值不值当哭?我打趣道:你对待我情绪化的这一套又用来对待孩子,简直就是你的杀手锏啊。
就这样,认认真真地哭了一场,发泄了一场后,孩子又迅速恢复了他的活泼可爱劲儿,和爸爸愉快地玩去了。
事情发生的整个过程里,我们没有说一句打压、恐吓、转移的话,而是任由他发泄自己的坏情绪,让他有自己的方式和权利处理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他就渐渐习得了一项技能,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平共处的技能,这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是一项了不起的技能,是一项受益一生的技能,长大后,他会明白,有一个温和的性格是多么重要美好的一件事。
毕竟,负面情绪也是生活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怎么面对。
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是非常正常的,我们不必大惊小怪,也无需烦躁苦恼。不批评他,不责骂他,让他那种情绪像水流动一样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就是应对的最好方式。做家长的,要懂得给孩子创造这种发泄情绪的出口。
其实古人早已智慧地启示了我们。大禹治水的精髓便是堵不如疏,堵是堵不住的,只有在疏导上寻找突破口才是解决之道。孩子的负面情绪不也正像那滔滔江水吗?面对来势汹汹的“江水”,我们是要加大马力堵塞呢还是要为其找一个出口让它缓缓疏泻呢?很显然,后者是上策。
记得张德芬在她的身心灵畅销作品《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里也曾有过著名论述:在情绪上要给孩子无限的支持和认同,只是接纳孩子的情绪,不去阻止或是否定,但行为规矩还是要遵守的,当孩子的情绪被充分理解后,他就可以自由地发泄情绪啦。如果用转移的方法来教孩子避开负面情绪的话,孩子长大后就会学会用替代品来逃避情绪,什么抽烟啦,吸毒啦,还有那些工作狂啦,如果去压抑孩子的情绪,那他就更不好了呢!
因此,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我们不要急着去哄,如“不哭,宝贝乖。”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是会哭得更凶的,这时该轮到我们的小宇宙爆发了,我们忍不住要发的脾气,开始责骂孩子:“让你别哭,你越发哭得没完了。”孩子还是哭,我们忍无可忍,甚而想到了武力解决,再不就是恐吓:“再哭,你就上外面哭去。”一边说一边假装将他往外推,孩子被着实吓得不轻,不敢再哭了。这是典型的孩子屈服于家长的强权之下的例子,我们用尽办法让孩子别哭,不过是因为我们做父母的受不了那种烦人。情绪是害怕压抑的,时间久了,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
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能力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这就需要父母来加以引导,可是我们却常常容易犯错,源于我们不想忍受孩子哭闹给自己带来的那些负面情绪,我们尝试着用劝慰,转移,打压,甚至恐吓的方式来手忙脚乱地应对,殊不知越是这样,问题越得不到彻底解决,也许这一次表面上孩子妥协了,不哭了,可实际上是他迫不得已的屈从了我们。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他其实是个受害者,因为在父母的权威面前,他没有能力抗衡,他并没有从中受益。
而他真正应该学会的是当自己的负面情绪来临时,该如何自处,这需要父母不粗暴地干涉,而是用温和有爱的方式来引导。
比如孩子已经看了很长时间的电视了还想继续看并为此哭闹,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妈妈知道你还想看,但是已经看了那么长时间了,咱们先休息一下眼睛,电视也累了,它也要休息一下。”孩子如果还哭,我们可以进一步接纳他的情绪:“妈妈知道你现在很伤心,妈妈也想看,答应你先和电视说好,一会儿就看它,一会儿会有更好的节目。”一般情况下,孩子此时的情绪多半已缓解的差不多了。因为他知道,妈妈能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的想法,也没有简单粗暴地拒绝他的想法。
如果每次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都能这样温和地处理,孩子也就在无形中学会了和自己的负面情绪正面相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