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的学习,除了保留从巴赫开始的经典套路,老师也带领他们开始了大胆新奇的,具有创造性的微分音。“就是用闻所未闻的和声去演奏熟悉的音乐,就好像用瓦格纳的旋律去套住莫扎特的分句。”据书中说“在c和c之间要唱出5个音”,以我有限的乐理知识觉得难以想象。对于练琴10多年的作者来说,真的是颠覆三观。他在书中写道,按老师的唱对了以后,觉得是严重走音,但是适应了老师这个疯狂训练以后,又觉得听其他的任何东西不和谐。
用我有限的理解,这就是学习构建之后,拆碎,再重组的过程。因此他们在守旧与创新之间不断徘徊,一会儿觉得,“莫扎特那些经典,都令人发指的古老。创新就是把包袱卸掉的轻松,是一切重来的自由”;可是一转念他又觉得,“创新就是一段毫无意义的奇怪节奏,一些急需要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陌生音符。”这种既渴望改变又怕改变的心态,刻画得如此真实而细腻。
他在文中写道“创新意味着用近乎实验性的高度敏感去演奏音乐,即使是《月光奏鸣曲》也会让人震惊,让人觉得有飞越悬崖的感觉,让人的耳朵因为每一个时刻的无限开放性而轰鸣。”
可创新又意味着会面对未知的风险,迎来探险似的恐惧。这时你又会在心里拥护经典“用你听惯的方式,复制你所喜爱的音乐,而不是去冒险涉足未知的事物,总是十分安全的。”(请原谅我大段地摘抄、很少评论,实在是作者的语言太有穿透力)
作者在文中写道,“我们没有任何的指引来帮助我们用这种自由的方式创造出正确的音响效果”,“我们感到的确是在前行,但是所有人都惧怕不知何时我们就跌入了万丈深渊。”当自由的尺度太大,反而让我们无所适从,渴望限制来保护的感觉。哈哈,自由,受限,同样辩证矛盾的一组关系。
作者在一场非正式的小型研讨会找到了自由的感觉。
米拉第一个演奏,大家觉得有地方不对劲,却无法指明原因。经技巧天才达米安的指点,变换了指法,问题就消失了。
技巧天才达米安,无论他的手有多快、多精准,演奏绝对没有失误,可是他毫无乐感而言他依然缺乏那些触及不到的音乐本质。
作者登场。他演奏了一首慢速的舒缓的音乐《蜂鸟》。他从这首“充满沉思,无声胜有声,悲从中来的作品”里”听到了一系列深邃的感情。”作者却认为同学的评论限制了他演奏的自由。终于欣喜地发现,作者在这次演奏当中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和属于自己的自由。
再次想到昨天的书评。如果说我们对他的担忧焦虑,代表了对他的关注与期待。那么我们更应该相信他自然而然向上成长的力量,相信他的能力、造诣、坚韧,相信我们的爱应该如他所是,而不是如我期待。
作者也逐步在商业演出中清晰地看到了前行的方向。他不愿意为了“不错的生活”和富有而选择做萨列里,因为那是对伟大音乐的不可忍受的背叛。他最深沉的恐惧,是怕自己的才能,注定他会变得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