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晚年真的昏庸吗?
主讲:姜鹏
晚年的唐太宗,很多人对他的评价是昏聩,说他做了很多错误的决策,比如说,在贞观十七年之后,多次讨伐高句丽,甚至御驾亲征,再比如当时唐太宗处死或者流放了一批重要官员,比如刘洎。那唐太宗为什么要做出这些决定,真的是因为他暮年昏聩,再加上魏徵去世以后,没有人向他谏言了吗?历史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这一讲就重点来聊一聊这些事。
李世民征讨高句丽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是因为当时高句丽的势力崛起,已经对唐朝产生了一定的威胁,也是因为唐朝需要这样的战争来建立东亚的秩序,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李世民需要为将来的皇帝,也就是当时的太子李治,打好基础,扫平道路。
李世民对李治的培养是很用心的,比如说,在李治成为太子之后,李世民就经常在上朝的时候,让李治站在自己身边,让他在一旁观看学习,看看自己是怎么和大臣们讨论政务的,有时候李世民还会让李治参与到政治讨论当中来。
但是人的先天性格是很难改变的,无论李世民怎么教导,怎么培养,性格懦弱的李治都不可能成为像李世民那样外向积极的人,甚至我们可以说,李治并不那么适合搞政治。这就让李世民感到十分担心,当时的他已经看出来,高句丽问题是搁置不下的,早晚都要解决。假如自己不去处理这件事,那这个重要问题就很有可能落到自己的儿子李治身上,可李治能处理好这个问题吗,到时候他能压得住手底下这些强兵悍将吗。所以李世民认为,与其让李治在未来陷入困境,莫不如趁着自己活着,赶紧把高句丽这个外部问题解决。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贞观十七年,李治被立为太子,转过年来,到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就明确提出,高句丽不可以不讨,而他的理由之一就是恐为后世乱源。除了解决高句丽这个重要的外部问题之外,李世民还给李治留下了长孙无忌这个重要的辅政大臣,给他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政治环境。这就和李世民晚年,处理刘洎等重要大臣有关。
我们上一讲介绍说,李世民最后是把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这些重要大臣留下,和他们宣布,要让李治成为新的太子。在这些人里面,李世民是选择了长孙无忌做未来的辅政大臣,为什么,首先,房玄龄不合适,当时房玄龄已经六十多岁,年纪太大,甚至都有可能等不到李治做皇帝的时候,而且在太子之争的过程中,房玄龄一直都没有明确的表达过立场。而李勣则更不可能了,因为李勣是行伍出身,在军队中有很高的威望。李世民绝对不会让这样一个握有兵权的人再以辅政大臣的身份来搞政治,因为这样的话李勣的权力就太大了。
当时李世民考虑来考虑去,长孙无忌是最合适做辅政大臣的,第一,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两个人之间有亲情,第二,长孙无忌并没有太大的野心,不会给李治带来太大的威胁,那为什么说,李世民任命长孙无忌做辅政大臣、给李治留下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政治环境,和他处理刘洎等人有关呢。
刘洎早年是萧铣手下的大臣,等到唐朝在武德四年(621)灭掉了萧铣的政权之后,刘洎就归顺了唐朝,后来一步一步往上升,到了贞观十七年(643),他坐到了光禄大夫、散骑常侍的位置。刘洎有个特点,不拘小节,或者说狂妄自大。咱们讲个关于他的小故事。
贞观年间,李世民召集一群重臣饮酒作乐,刘洎也在其中。大家玩了很久,喝的很开心,李世民就拿出笔,写了几幅字,想要赏赐给群臣,我们知道当时君臣关系和谐,所以当时大家就是趁着酒劲去抢这个字,抢到谁就算谁的。结果李世民刚写完一幅字,还没等盖印章,刘洎就爬到李世民的御座上面,啪的就把这幅字抢过来了。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人站起来,说,刘洎你怎么能这样,你太过分了,你居然敢爬到皇帝的御座上面,这是大不尊,按律当斩!刘洎当时吓坏了,李世民却哈哈一笑,说大家今天玩的开心,这事就算了吧。这个故事一方面,能反应出贞观年间君臣和谐的关系,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刘洎有时候确实是不拘小节过头了。而刘洎的这种不拘小节,后来给他带来了大麻烦。
贞观十九年(645),李世民御驾亲征,讨伐高句丽,临行之前,他命令太子监国,刘洎辅佐。出发的时候,李世民特意叫来刘洎,和他说,我马上就要出征了,我留你辅佐太子,实际上是把整个江山都交在你身上了,你明白我的深意吧。结果刘洎可能是高兴过头了,他说,皇帝您就放心吧,如果大臣们出现了什么过失,我一定杀了他们。
这是李世民想要听到的回答吗,李世民希望的是建立起太子李治的权威,不希望看到有任何一个大臣大权在握,威胁到李治的地位,结果现在刘洎居然觉得自己想杀谁就杀谁,这是不是太有野心了。
所以李世民就压着怒火,跟刘洎说,君不密失臣,臣不密失身。你以后要谨言慎行。结果刘洎并没有听进去,李世民从前线回来以后,生病了,风寒加生疮,刘洎就和另外一个重要官员马周去探望,两人出来以后,褚遂良就问,说皇帝身体怎么样啊,刘洎就说,唉,皇帝身体不好,实在是太让人担心了!
结果几天之后,朝野之上就开始流传谣言,说刘洎说了,以后他要像霍光伊尹那样辅佐年幼的皇帝,满朝文武,谁要是不听话,他就杀了谁。等李世民病好一些了以后,他就问刘洎,你说没说过这话,刘洎说我可没有,我当时说的是圣体患痈,极可忧惧。您不信可以问马周,他当时就在旁边。马周说,对,刘洎确实没说别的,李世民叫来褚遂良,问他当时是怎么个情况。
结果褚遂良一口咬定,说当时刘洎确实说了一些大逆不道,充满野心的话。不久之后,李世民就下令处死了刘洎。对于这件事,有学者认为,褚遂良在诬陷刘洎,也有人认为,刘洎就是一个充满野心的人。这点我们现在无法判断,也不去多说他,但我们可以断定以下三点。
第一, 刘洎身上确实有一些无视皇帝、狂妄自大的特点,早年爬上皇帝御座,近来在辅佐太子的时候扬言会杀掉大臣,这些都是佐证;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在李承乾和李泰太子之争的时候,刘洎是参与了的,当时他站在李泰这一边,换言之,他已经深深地卷入了权力的争夺之中。这两点加在一起,让李世民觉得,刘洎这个人对权力是有欲望的,而且一旦权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很有可能做出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事情。对于怎么一个危险分子,李世民可能把他留给未来的皇帝李治吗?
第三,也有一些学者研究说,刘洎和未来的辅政大臣长孙无忌之间有过矛盾,关系不算和睦。种种原因放在一起,李世民最后下达了处死刘洎的命令。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出兵高句丽,还是处理重臣,晚年的李世民都是在给儿子李治铺路,为他的未来做准备,都有着深刻的考量。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他昏庸,他失政。
后面的故事,我们下一讲再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