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在写作这件事上,我不想忘掉本心》一文中讲过我的写作历程和写作观,在泥沙俱下的互联网自媒体时代,我仍然恪守着比较传统的写作规范,乃至写作道德。
大学毕业到现在数年一直在做编辑,杂志、网媒、图书都编过,偶尔也教教语文,中国人外国人都教过。我这人有一点文字洁癖,不能容忍太差的文字,又爱较真,所以工作时常常处于暴躁状态。
我目前做的工作是新闻编辑,多为硬新闻,所以对行文准确率和表述规范的要求非常高。不过一般的写作,不用如此严格,但是我也想谈谈几个我认为的、最基本的写作规范,与大家探讨。
我们常听见别人评论一篇文章“文笔好”。至于什么叫“文笔”,有太多的论述,本文不追根溯源从头讨论,但是今天的话题也可以算在“文笔”里面。
首先,明确一点,写作的目的是表达,所以,最基础的,是要把你想表达的东西“讲清楚”。讲得好不好、吸不吸引人是第二位的,而第一位的,是写“对”,或者说“准确”。
我做编辑的时候,如果读到明显有错误的句子,不管是什么文体,我会直接怀疑这个作者的水平。下面列举三种我常遇见的错误,也建议大家在写作中尽量避免。
第一种是大量的错别字和病句,这里不做赘述。
特别要说明的一点是,有一些错别字和病句是因为手滑,但是有一些是作者语文水平问题,这个可以从行文中看出来。比如我今天刚读到一篇文章,讲一个女大学生为了刺激自己暗恋的男生,故意答应了另一个男生,其中写一句“我不想让他知道我已经名花有主了”,自己说自己是“名花”,不符合女主角人设,一秒出戏。
再比如我教小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写“我的好朋友某某某有一双铜铃般的大眼睛,苹果一样的脸。”笑翻。这就属于比喻不恰当。
第二种是常识性错误。
文章中不应该出现明显常识性错误,即“硬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错误是“非洲国家迪拜”,还有“位于中东的阿尔及利亚”这样的。
此外,有一些在文学创作中很容易被忽略的错误。例如我某日看见一篇农村题材的小说中写,“秋天到了,爷爷家的草莓熟了。”明显不是应季水果。如果不是科幻小说,或者魔幻现实主义,没有上下文语境的话,这样的表述就不合常理,会给读者留下“作者很low”的印象。
当然,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知识,所以如果在写作时遇见不能确定的点,请查证核实一下。
第三种,是视角转换的问题。
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编一些好人好事类作文,比如跟好朋友一起捡到路上的钱包,“我”想私吞但是好友一定要归还失主,最后“我”受到教育,这一类的故事。有一次我写自己觉得羞愧,“我的脸红了”,老师指出,这句话的视角不对,你自己是看不到自己的脸色的,你只会“感觉到我的脸发烫”或者“我觉得我一定是脸红了”,这样的细节会让你的文章更真实。
这一个点评让我受用到现在。
视角的转换如果不合逻辑,容易让读者跳戏。比如,如今许多网络小说文笔不讲究,常出现这样的错误。我就读到过:
“我的嘴角扯出一丝冷笑。”—你不可能看到你自己脸上如此精微的表情。
“我立在窗前看着她走远,目光幽深如黑潭。”—同理,你不可能看得见自己的目光,这样的表情你只可能从其他人脸上看到。
“这时,我突然起身打了她一下,对她说……”—如果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那么“我”要做什么动作心里是有数的,不存在“我突然”做了某事这种情况,只可能是“我”突然想到、意识到某件事,或者出现某种情绪,或者“我突然说不出话”“我的手指突然动不了”,这样才是合理的。
同样的,“我”也不可能知道“你”和“TA”的心理活动。如果一篇文章全部都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写作的话,所有“我”之外的其他人的内心,都是通过“我”的眼睛,观察其他人的表情、动作、行为得出的。
网络时代的写作鱼龙混杂,大家以赚钱为目标,很多人往往不太在意这种文笔上的讲究,但是我还是在乎。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再伟大的作家也有卡稿的时候,并且自己写的时候容易陷入思维模式的困境中,常常意识不到文章的问题,所以稿子需要别人来看和改。
我这几年主要当编辑,写得比较少,脑洞不够也极少进行纯虚构的创作。以上是当编辑的一点心得,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