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研究结构化思维方面的内容,尽管前期曾经参加了专项的学习班,阅读了有关结构化思维的书籍,比如李忠秋的《结构化思考力》《结构化写作》等等,当时阅读的时候感觉获益匪浅,等到真实工作环境中却又往往无法非常好地去应用。
因此,这几天又重新拿出相关的资料,复习、反思、练习,如何让结构化思维真正成为自己的助力。
结构化思维包括三个重要的特征,分别是主题先行、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1.主题先行
了解主题先行,首先需要了解主题和议题的区别。
简单来说,议题就是我们正在讨论的内容,而主题就是针对议题我们持有的观点。
那么明确主题就要遵从三个要点,分别是主题要适度、主题要符合预期、主题要有思想性。
主题适度就是主题不能太长,其实想想也可以理解,如果你把一整段文字称为文章的主题,看起来似乎更加全面,但读者却不淡定了,一整段文字才能够表达这个主题,说明你根本就没有想清楚这个主题究竟是什么。
记得有个特别流行的电梯法则,就是要求一个人能够在坐电梯的时间把事情讲清楚。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在这短暂的半分钟无法说清楚自己究竟想要说什么,非常依靠长篇大论去演讲,估计别人早已经不耐烦了,必定那些大佬们的确是太忙了,他们的时间也的确是太重要了,时间就是金钱,往往在这些大佬那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你浪费人家10分钟,很可能就是让人家少赚了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啊。
从这个角度来说,主题要适度,实际上就是在赚钱啊!
所谓主题符合预期就是主题与后面表达的内容高度相关,要符合听众(读者)的预期。通常情况下,在这方面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有两类,分别是前后不一致和缺乏必要的背景。
比如,我本来告诉你,这本书写的特别好,当别人正准备听你说为什么这本书特别好时,你却话题一转,说今天的天气不错,非常适合读书,这让别人情何以堪呢?
而对于必要的背景,实际上是让别人听懂的重要因素,所谓的对牛弹琴,很多时候并不是牛的问题,而是弹琴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本来就不应该对着牛弹琴,而是应该使用牛能够理解的语言去交流。
当然,知道是一回事,能否应用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关于主题要有思想性这一点,实际上就是要求主题是一个有思想的观点,而不是我们多数情况下看到的那样,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这样的说法往往还需要听者重新去提炼,否则他并不能够从这三点直接联系到主题。
2.归类分组
顾名思义,归类分组就是把信息进行归类,并且分为几组。
之所以要进行归类分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短时记忆力实在有限,似乎最多能够记忆5到9个左右的信息点。而根据最新的研究证明,人们往往更加喜欢3这个神奇的数字。
事实上,记得曾经的一位老领导为我们讲课,强调写作一定要用好数字“3”,到后来又提出,“3”很可能已经不太够用了,“4”可能是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思维习惯。
无论怎么说,人类似乎也就只能把自己定位在3或者4这个层次上了。
开展归类分组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信息归类、归纳共性、结构提炼。
所谓信息归类,就是把相关的信息项归为一类,便于大脑记住。
前期看到大数据技术中,就有所谓的聚类算法,其实也是来自这个信息归类的需要,利用技术把一堆信息进行聚合,变成3到4个类别。
所谓归纳共性,其实就是把每一类信息的共性提炼出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实际上对人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时候如果实在提炼共性非常困难,可以考虑自己分类是否有问题。
所谓结构提炼,到现在也没有很好地理解,似乎归纳共性之后,其实就已经形成了好的结构?
关于归类分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MECE,也就是所谓的不重不漏。
3.逻辑递进
逻辑递进是指整个结构里各层各组的信息都是逻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主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来开展逻辑递进。
纵向最重要的就是以上统下,而具体方式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方式。
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演绎推理更加科学合理,似乎也更加精确准确,事实上我们几乎所有的勇于进行演绎推理的大前提,都是通过归纳推理得出来的。所以,不要看不起归纳推理,尽管归纳推理非常容易出错,一个黑天鹅事件就可以把归纳推理完全打破,但我们的科学研究却仍然主要来自归纳推理。
横向主要从时间、空间、程度三种顺序让论述达到逻辑递进。
所谓的时间顺序,主要是用于体现前后因果,而空间顺序主要体现地理概念或者整体的几个部分,程度顺序感觉更加通用万能,可以按照重要性来体现。
其实从实践来看,很多无法说得出顺序的材料,似乎都可以归类为程度顺序,必定作为之所以选择了那样的顺序,除了非常明显的时间、空间顺序,通常意味着作者把最重要的最想要读者看到的东西放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