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118――有道之士
(2020年6月23日10:13)
读《答南元善》一文,其中写到“有道之士”,细品之后,才知指的是真正致良知的人。这也是我个人的见解,不知对与不对。
在阳明先生眼中,南元善是真正致良知的人,是真正的高人,比陶渊明都厉害。为什么这样认为的呢?我真的很是纳闷。陶渊明可是我们心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之士,要比其高远,必有其过人之处。阳明先生在文中写到“世之高抗通脱之士,捐富贵,轻利害,弃爵录,决然长往而不顾者,亦皆有之。”
世上确实有这样的品行孤高之人,他们大多是寄情山水、诗酒、技艺或嗜好等。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在封建社会,唯有读书做官是唯一的正途,偏离了这个路径似乎就是不务正业。对于这种寄情于山水诗酒的人来说,大多是在仕途上不得志之人,只是转移自己内心的困苦罢了。真得志了,也就不会捐富贵、轻利害、弃爵录了。这种被迫如此做的人,其实内心中是很难受的,一旦厌倦了外物,当意衡心郁,情随事移,则忧愁悲苦随之而作,最后还是会郁闷抱怨。
对比南元善与陶渊明,二者都是因为工作上的不顺而离职,但从良知的角度来说,明显不同。陶渊明是不愿向小人低头而罢官,是为一已之私而赌气而走,不存在至良知的成份在内。而南元善就不同了,是为了宣扬致良知的学问而被离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虽被离职,仍然一心向学,并没有留恋之意,似乎早该如此的感觉。从这一点来说,阳明先生认为比陶渊明强吧?认为南元善是真正的“有道之士”。
真正的“有道之士”,都是真正致良知的人。而真正致良知的人,其良知“昭明灵觉,圆融洞澈,廓然与太虚而同体。”心就象太空一样宽广,什么也障碍不住它。什么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等都如微尘一样,又怎么让如此宽广的心受污呢?真正致良知的人,还用寄情于山水诗酒吗?他们的心“本无富贵之可慕,本无贫贱之可忧,本无得丧之可欣戚,爱憎之可取舍”,什么也牵动不了致良知的心。
学习此文,从南元善身上就能看到什么是真正致良知的人。说得再好没用,关键在于行。阳明先生提倡知行合一,重在行上。说谁都会说,但行并不是谁都能行。我学习此文,感到自己身上有很多缺点和毛病,光心之廓大这一点,自己就做不到,何谈其他呢?
今天早晨,儿子起床后,说嗓子痛。因为昨天下午在学校吃的东西不洁,而导致到家后都呕吐了。现在天热,又没有及时补水,肯定是缺水所致。我让他多喝水,而妻子说给他拍打。我一听就来气,拍打能起作用吗?妻说他喝了一杯蜂蜜水了。她这种治疗方法,我是不赞成的。现在高三时间如此紧张,还在那里拍打,我怎的很生气。
现在一想,还是自己心胸不廓大,要是心胸廓大,还计较那种方法吗?也就不至于两个人生气了。只是站到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付诸生气的实践,还是没有做到换位思考。还学习阳明心学,真是越学越倒退,越学越不行。反思自己,根本的还是学而不会用,做不到知行合一。学得再好,如果遇事用不上,还是白学。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我是光讲道理了,而没有注重效果。以后,要注重这方面,廓大心胸是关键。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练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做圣贤文化实践的榜样,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